蜀汉——未竟的帝业(001)

“死了吗?”

“死了。”

房间里顿时响起一阵高低起伏的哭喊声。年幼的孩童并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但来自母亲那压抑着的哭泣声却隐约在提醒他,自此以后,生活或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

“阿母,不哭。”幼童乖巧地安慰着母亲,但换来的反而是更多地泪水。

死者是一个年轻男子,名叫刘弘,是大汉帝国州郡之内的一名下层官吏。不过,他还有另一重身份,正是这个身份让他得以留名后世——他是蜀汉帝国开国皇帝刘备的父亲。

幼童正是刘备。此时的刘备正面临着人生的巨变——父亲早逝。只是年幼的他还无法完全理解当前事情的意义。不过,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蜀汉——未竟的帝业(001)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姓是国姓,涿州涿县的这一支刘氏,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其人,酒色兼具,妻妾成群,儿子有一百二十余人——数量之多不免让今人汗颜。

刘备的先祖刘贞便是这一百二十分之一。公元前127年,刘贞被封为陆城侯,但十五年后,他便在汉武帝大规模的削藩行动中躺枪,被免去侯爵成了平民百姓。

家道自此中落。直到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入仕做官,涿县刘氏才恢复了几分荣光。

举孝廉是汉代最主要也最具特色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先秦时期,中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官员的任用通常是子承父业,天子、诸侯、卿大夫,大抵是生来便有其位,这种制度后来被称为世卿世禄制。

但自战国以降,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文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支配逐渐被动摇,贵族政治日益衰微。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有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效率,相应地,对官员的才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富国强兵,开明的贵族们纷纷招揽各式各样的人才,客卿制、养士制一跃成为当时的风尚,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知识分子经由贵族们向国君推荐为官,成为新式官僚来源的主要方式。

就这样,子承父业式的世官制度逐渐被废黜,而录用具有特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则成为日益普遍的选拨官员的方式。由此,便形成了那种专业化的、规范化的科层式官僚行政组织。

不过,战国以来的荐举制度,推举人看重的主要是实用性的知识技能。特别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选拔官员看重的是他处理事务性的才能。

这样的官员后世一般称之为文吏或文法吏,这是中性的称呼。对此鄙视的,则称之为刀笔吏。

汉代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不重道德教化是其速亡的重要原因,于是大力提倡以德治国。表现在官员选拔上,便是除了沿用秦以来的文法吏外,也开始重视起个人品行。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上书请皇帝下令,要求郡国推荐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贤人到中央,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元光元年,武帝颁布诏书,命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子与廉吏各一人。由此,举孝廉成为汉代选拔官员的正式制度,随后更是成为最主要的方式。

刘备的祖父刘雄被州里推举为孝廉后,按例,会进入皇宫之中充当郎官——汉代的郎官就是储备官员,在皇帝周围服侍若干年,以观察和学习如何处理行政事务。期满后,再根据表现安排不同的职务——有的在中央任职,有的则下放到地方。

刘雄属于后一种,他后来担任了东郡范县的县令。

东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的县便是现在的市。根据秦汉的法律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一把手称之为令。不足一万户的,则称之为长。所以,刘雄的县令职务,大抵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市的市委书记,属于帝国的中层官员,地位并不低。

刘备的父亲刘弘后来也入仕做了官,不过应该官职不大,这可以从其职位没有被记录在案推知。无论如何,刘家勉强算是一个官宦家庭,生活纵然不算大富大贵,但起码是小康以上的水准。

只是这一切随着刘弘的早逝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弘的去世,使得刘家丧失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家里的储蓄很快就消耗一空,刘家骤然陷入贫困的边缘。无奈之下,刘母只得学着编织一些草鞋和草席拿去售卖,以勉强维持生计。

直到这一刻,幼小的刘备才开始明白父亲的死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每天只能吃粗茶淡饭,它意味着衣服只能穿粗衣麻布,它更意味着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甚至带些嘲讽的目光。

“这不是我要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刘备多了一颗充满渴望和改变的心。对于这样的心,你我都不陌生。鄙视它的人,称之为欲望或者野心;赞美它的人,则称之为梦想或追求。

抛开世俗的褒贬不论,这样的心是一切成功者的必备品。其后,正是这样一颗永不安分的心,支撑着刘备渡过他波澜壮阔而又不断遭受挫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