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历史

  • 成吉思汗的墓葬找尋方法令人震驚,極其殘忍

    作為古代的一個成功的軍事家和領袖,成吉思汗的墓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但是始終沒能找到他的墓葬。不論是中國的考古學家也好還是外國的考古學家,為了找到成吉思汗的墓四處勘察,皆一無所獲。

    據相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曾將蒙古統一,一二二六年,他第二次出征西夏病逝於此地,享年六十五歲。因處於戰爭中,蒙古諸將依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秘不發喪,戰後,他的心腹根據他的遺詔,將遺體運回了他的家鄉,安放在了建造好的陵墓之中。又派出無數匹馬在陵墓上方來回奔踏,並且種植了大片樹林,墓碑也就是一棵獨立的樹。為了不把陵墓的位置泄露出去,參與建造的一千多位工匠被八百名蒙古士兵全部滅口,之後這八百士兵也悉數被殺。

    不過成吉思汗的後世為了記住成吉思汗的墓地,想了一種極其殘忍的方法,動物尋找法。根據相關資料得知,在做好了成吉思汗的一切安排後,他們帶來兩隻駱駝,他們在成吉思汗墳上將駝羔殺死,血灑在上面。子女如若想拜祭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為嚮導,引導人馬前來祭祀,當看到母駝在某地繞圈子悲鳴時就可知道陵墓所在地了。

  • 多虧慈禧是趙雲的鐵粉,否則今天就看不到「蜀八劍」之趙雲劍了

    劉備是三國劍術高手,平生喜歡佩劍,章武元年,劉備用金牛山的鐵礦,精心鑄造了八把寶劍,除了自己佩戴一把外,其他7把分別賜給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以及三個兒子。這八把寶劍全部都是三尺六寸長,寶劍上的文字全部由諸葛亮親筆手書。這八把寶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蜀八劍」

    千百年以後,「蜀八劍」大多下落不明了,只有孔明佩劍,後來為唐朝將軍李正己之孫,李納之子李師古獲得,李師古根據自己的名字將孔明劍改名師古劍。

    而另一把出現在後世的「蜀八劍」就是趙雲佩劍,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專政,由於慈禧是趙雲的鐵粉,一直就很喜歡看趙雲的戲,底下那些趨炎附勢的官員為了巴結慈禧太后,想盡辦法收集到了「蜀八劍」之趙雲佩劍,於是馬上送給了慈禧。慈禧得到趙雲佩劍後,如獲至寶,興奮異常,從此,這把趙雲佩劍就被慈禧當做寶貝收藏了。

    1928年,軍閥孫殿英借軍事演習之名,派部隊掘盜清東陵慈禧墓,在慈禧身邊發現了有個木箱,「木箱中躺著一柄青銅古劍,劍身灰黑,發出銅綠色光,可以看出年代十分久遠」。這把古劍正是「蜀八劍」之趙雲佩劍。原來,慈禧死後把趙雲佩劍當作了陪葬品,想自己永久的佔有它。可這個權傾一時的女人卻沒有想到,自己死後會不得安寧。

    1947年,孫殿英被野戰軍十八旅五十四團活捉,孫殿英向旅長肖永銀交代了盜掘慈禧墓的事實經過,並且上繳部分文物,其中就有趙雲佩劍。

  • 不敢挖的神秘古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嬴政死後圍繞著他身上的謎團一直不斷,最為人關注的就是秦始皇陵墓,該陵墓於他在位時就一直修建,耗時38年,秦始皇陵墓一直作為中國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陵墓,所有人都想一探究竟,但是從發現到至今,秦始皇陵一直沒有被挖掘。不僅如此,就連靠著古墓發家致富的盜墓賊都沒有對其進行破壞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據有關資料顯示,秦始皇陵,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根據司馬遷記載,秦始皇陵深及九泉,根據此資料,我們得知秦始皇陵面積大的很,所以盜墓賊很有可能是沒有辦法找准其墓址。不僅如此,在秦始皇建立該墓時就想到了墓葬被盜一事,在建造時就為自己的墓葬做了很多的防盜措施。因為皇陵的文物豐富之多之後也有不怕死的盜墓試著去過,但也都無功而返。

    除了盜墓賊,考古學家為何至今遲遲沒有打開秦始皇陵呢,專家給出的解釋是,在勘測秦始皇陵時發現皇陵內有大量汞物質,因此不敢輕易打開皇陵。這一說法始終難服大眾,在面臨大眾給出的一系列疑問後,專家終於給出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的最重要原因,考古學家最終給出解釋,關於秦始皇陵一直沒有打開的原因出於文物保護初衷,文物一但遇見氧氣就容易被氧化,不利於文物傳致後代。

  • 他頭上長角,可撞斷松樹,被朝廷封賞後,為何繼續落草為寇

    文/主任

    在梁山108將中,要說長相奇特,不是丑郡馬宣贊,也不是青面獸楊志,更不是及時雨宋黑子,而是外號獨角龍的鄒潤。這哥們在外型上就驚為天人,因為他頭上有一個大肉瘤,隨著時間的推移,估計鄒潤也沒引起重視,後來就越長越大,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像犀牛角一樣的東西。

    頭上長角,這不常見,更不常見的是,鄒潤並沒有去檢查到底有什麼問題沒有,而且還將這個肉瘤當成武器,如同犀牛那般,橫衝直撞,而且威力非凡,鄒潤就曾經用頭上這個角,去撞一棵松樹,結果還真把樹給撞斷了,讓人嘆為觀止。

    老實說,鄒潤這個角色在梁山完全是個湊數的,他和鄒淵原來是在登雲山當土匪,干一些攔路搶劫的買賣,小日子也過得還可以。由於鄒潤和登州幫的孫新認識,後來就幫助孫新去救解珍和解寶,後來就順其自然加入了梁山。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登州幫在梁山的地位本來就是非常低的,處處受到打壓,就連老大孫立武功那麼高,也一樣被放到了地煞,根本不受重視,即便是進入了天罡的解珍和解寶,也不過是兩個替死鬼而已。

    連登州幫都這麼不受重視,在梁山被嚴重邊緣化,那麼作為登州幫的附屬產品,鄒潤和鄒淵的地位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所以,他們在上了梁山之後其實一直沒有什麼表現,當然,他們也不可能有什麼表現,要武功武功差,要能力能力弱,只有頭上有個角,你還能讓他怎麼著?

    不過這樣也好,尤其是鄒潤,運氣非常不錯,在梁山招安之後,打了那麼多仗,他竟然都僥倖活了下來,哪怕是在和方臘的對戰中,那麼多人都橫屍沙場,葬身他鄉,但是他卻沒事,還隨宋江一起回到東京,接受了朝廷的封賞,成為了武奕郎。

    按說,這樣的人生算是圓滿了吧,下半輩子吃喝不愁了吧,但是鄒潤的選擇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樣,在接受朝廷封賞之後,這哥們竟然沒有繼續留在朝廷,而是選擇了回到登雲山,繼續從事自己的土匪生涯。

    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當土匪也能上癮,估計鄒潤才是梁山唯一的一個人。

    或許他這麼選擇的原因是因為看透了朝廷,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原本就喜歡無拘束的生活,回到登雲山,只是等於回到他所熟悉的生活中而已。

  • 獄卒給慈禧送來囚犯, 慈禧不但沒有責罰, 還讓他連升三級

    原標題:獄卒給慈禧送來囚犯, 慈禧不但沒有責罰, 還讓他連升三級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慈禧西狩》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八國聯軍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據說當時慈禧還在洗漱打扮,一顆子彈直接從窗外飛了進來,落到了地上,慈禧剛要蹲下腰去查看,就看到載瀾急匆匆的跑了進來,大喊道:洋兵進城了,老佛爺還不快走。慈禧慌慌張張的換上載瀾準備的粗布衣服,帶著光緒帝趁亂出城了。

    慈禧因為走得急,連路上的乾糧都沒帶,而且一路兵荒馬亂,百姓早就逃難去了,想借口水喝都不行,往山西趕的那幾天,慈禧靠著太監從地里偷來的玉米還有路上挖的野菜,熬了幾天,本來想要喝水,發現井裡全是屍體,只好找來玉米秸稈,然後嚼出水來解渴。

    到了山西境內,終於看到了人煙,當地的縣官們也熱情的出來迎接,可是當時各地都是堪堪度日,哪能弄來百十道菜供慈禧揮霍,懷來縣的縣令馬不停蹄的給慈禧送來了兩碗綠豆粥,感動的慈禧熱淚盈眶,重賞了懷來縣令,而後在那裡休息了幾天,等到懷來縣領實在找不到吃的了,才又前往下一個地方。

    慈禧一路從懷來縣趕到了天鎮縣,天鎮縣的縣令聽說慈禧要到,將百姓手中能吃的東西全部給徵收了上來,做成了一桌佳肴,想要藉此升官發財,結果慈禧路上耽誤,等到天鎮縣的時候,食物已經準備過久餿掉了,李蓮英看後大發雷霆,說要稟告老佛爺,治這位縣令的罪。

    這位縣令回到家後,左思右想,越來越害怕,然後直接自殺了,等到慈禧到達天鎮縣的時候,連個主事的都沒有,更沒人給他準備吃的,縣令死了事小,餓到慈禧可就成大事了,於是李蓮英四處搜集食物,但是這些食物早已經讓縣令搜颳了上來,做成了一桌菜。

    無奈之下,李蓮英找到了當地的一個獄卒,責令他弄一桌飯菜,否則就直接砍了他,李蓮英都沒辦法了,這不是難為這個獄卒嗎,無奈之下,只好將給囚犯準備的食物,做成了一桌飯菜,然後進獻給了慈禧,這些食物都已經餿敗,但慈禧腹中飢餓,還是捏著鼻子吃了下去。

    李蓮英馬上向慈禧邀功請賞,而那位給慈禧做飯的獄卒,也因此連升三級,成了當地的縣令,可能是這桌飯菜時間久了,慈禧吃了沒多久就壞了肚子,為此還發了好一陣火,不過當時已經遠離了天鎮縣,也不好在返回頭去,這位新晉的縣令也沒有受到什麼責罰。

  • 武松一生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不是宋江魯智深,而是他

    文/主任

    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有幾個好朋友,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點坎坷和困難,當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往往靠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度過難關的,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友情的時候到了。

    當你遇到困難,有些朋友是直接選擇遠離你,對你不聞不問,也有的人裝作很關心,但是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不會付諸行動,當然也有人是二話不說就會給你提供幫助,給錢給物還經常給你出謀劃策。所以,考驗你和朋友之間的友情,往往不是看你順風順水時身邊圍繞著多少人,而是看你身處低估時,有誰願意站出來給你幫助。

    在水滸傳中,武松的一生可謂是十分坎坷,出身赤貧家庭,從小和哥哥相依為命,在蹉跎的生活中練就了一身好武功,結果因為染上喝酒惡習經常打架,並誤以為打死了人外出避難,後來二十五歲在景陽岡打虎,一夜成名,但是沒過多久,就因為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成為罪犯,被發配恩州,後來又連續殺人,只有上了二龍山,在二龍山被朝廷圍剿的情況下,不得不落草梁山,隨著梁山招安成功,又南征北戰,最終出家六合寺,八十而善終。

    從這份人生經歷來看,是超越常人的跌宕起伏,人生是大開大合,而且武松很多次都陷入低谷,而後又爬了起來。縱然這裡面與武松的個人意志力和韌性分不開,但是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助,也是不可能安然過完一生的。

    那麼在武松這一生中,他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是他的結拜兄弟宋江、施恩、張青,還是他的好友兼精神導師魯智深,抑或是其他人呢?在小編看來,武松最應該感謝的人恰恰不是上述這些人,他最應該感謝的人其實是柴進。

    為什麼是柴進?小編有幾個理由。

    首先,武松當時很年輕,因為好酒,而且醉酒之後經常打架,所以當他誤以為自己打死了人之後,果斷選擇到柴進府上避難。對於武松的情況,柴進肯定是清楚的,而武松當時還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即便如此,柴進還是收留了武松,並款待了他。

    第二,在柴進府上避難期間,武松依然沒有改掉喝酒打架的壞毛病,本來作為一個門客,武松應該安分一點,畢竟你是來避難的,柴進好吃好喝招待你,還要給你承擔風險,你應該明白自己的處境,就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但是武松並沒有這麼做,甚至在醉酒之後還追打其他莊客,引起上下憤怒,人人都不想和他打交道。

    第三,當其他莊客紛紛到柴進那裡告狀,希望將武松趕走的時候,柴進卻並沒有這麼做,他還是讓武松留在柴府,當然這個時候柴進對武松的態度就不像最開始那麼熱情了,也因為這個情況,武松心懷憤恨,並得出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的感嘆。

    但是無論如何,柴進還是在武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在他人生最低估的時候,最無依無靠的時候,給武松提供了幫助,而且時間長達一年。

    老實說,柴進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非常不錯了。

    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宋江也好、施恩和張青,或者魯智深也好,他們確實都給了武松一些幫助,但是武松也給予了回饋,唯獨是柴進,完全是純粹的幫助,也從來沒要過回報,武松也沒有給對方回報。

    所以,綜合來看,柴進才是武松最大的恩人,也是武松最需要感謝的人。

  • 咸豐帝死後, 慈禧晚上如何消遣? 她的保養方式為何如此奇葩

    原標題:咸豐帝死後, 慈禧晚上如何消遣? 她的保養方式為何如此奇葩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慈禧密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公元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駕崩。那一年,慈禧才26歲,但卻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她以奕訴為外援,拉攏慈安太后,一舉剿滅了以肅順、載垣、端華等人為代表的敵對勢力。從此,慈禧開始了向大清最高權力的衝刺。

    可是各位,慈禧此時畢竟才26歲啊,正值青春年少之際,白天,她可以用爭權奪利和家國天下來麻痹自己。但是到了晚上,孤枕無眠,難免寂寞啊!所以,慈禧就養成了愛打麻將和愛聽京戲的嗜好。據在慈禧晚年,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德齡公主回憶,說每當夜幕降臨,慈禧便會讓李蓮英去請在京的宗室婦女,或者命婦前來陪她打牌。

    當然,那些命婦們都知道,這種麻將,自己只能輸不能贏。所以,她們會事先和太監、宮女們商量好。打牌時,這些太監、宮女就站在慈禧的身後,慈禧要啥牌,她們就打暗號給旁人。所以,慈禧每次都贏,然後一高興,就大加賞賜。每當此時,謝恩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紫禁城內一片祥和!

    據史料記載,慈禧打麻將不會打太久。因為她知道,熬夜對女性不好。而且,慈禧是很重視保養的。據李蓮英回憶,說慈禧的保養方式很奇葩,一個靠聞,還有一個難以啟齒。

    所謂聞,指的就是聞各種香味。慈禧的房間里每天都會有專人去擺放大量的水果。這些水果的香味相互混合,組成了一股沁人心脾的特製香味。慈禧說了,每天聞著這些香味,能讓她安心入睡,而且也能讓她心曠神怡。那睡眠好了,皮膚自然就好!這是一種,那另一種呢?

    據史料記載,就是喝人奶。是的,慈禧和後來居上的袁世凱都愛喝這玩意兒。慈禧認為,人奶能讓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為此,她在宮裡養了很多的奶媽。這些人一般都是哺乳期的婦女,家庭出身也不錯。她們長居宮中,每天產一次奶。其平時的吃穿用度都特別講究,為的,就是能讓慈禧喝上一口放心奶。

    不過據德齡公主回憶,說自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也改了,不喝純的人奶了,因為這有點不人道。她會將人奶與牛奶摻和在一起飲用。而各位,這種保養的方式,當然是不能說的。所以小編才說,慈禧有兩大保養秘訣,一個靠聞,還有一個難以啟齒!

  • 與袁世凱並稱「南岑北袁」的岑春煊為何獲慈禧太后寵信?

    原標題:與袁世凱並稱「南岑北袁」的岑春煊為何獲慈禧太后寵信?

    他,是雲貴總督岑毓英之子;他,主張維新變法而得光緒帝青睞;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政治家。他就是——岑春煊。岑春煊的一生有哪些作為?又是為何能使得慈禧太后在自己的晚年,獨寵岑春煊呢?本文來帶你走近岑春煊。

    岑春煊

    岑春煊,字雲階,號炯堂老人。1885年考中舉人,後為廣州布政使,調任甘肅布政使。居甘肅布政使任上,因「勤王」有功,並護送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至西安,慈禧太后為之感激涕零,繼而加官晉爵,歷擢陝西、山西巡撫及四川、兩廣、雲貴總督等職,大舉懲辦貪官,有「官屠」之稱,與直隸總督袁世凱並稱「南岑北袁」。岑春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晚清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學界將其視為近代中國關鍵人物。

    慈禧太后

    那麼為何會使慈禧太后獨寵岑春煊?岑春煊又有何過人之處,能使得其深受慈禧太后的喜愛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件事了。那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及的「勤王」之事了。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在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詔令各省勤王,向列強宣戰,但無人響應,時任甘肅布政使的岑春煊帶2000多人抵達北京,岑春煊義無反顧地入京「勤王」,挽救兩宮於危難間。之後八國聯軍攻陷了北京,慈禧與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岑春煊前去護駕。慈禧住在一間破廟裡,岑春煊侍立在外,慈禧夢中忽然驚叫,岑春煊則大呼:「臣春煊在此保駕!」岑春煊在慈禧落難之時盡忠竭力地護駕,使得慈禧太后對他十分感激,她對岑春煊說:「若得復國,必無敢忘德也!」 就這樣,岑春煊一路保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到達了西安。也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使得慈禧太后對岑春煊喜愛有加,十分信任。對於岑春煊而言,也正是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使他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在晚清政壇上一顆閃亮的新星。

    但是好景不長,岑春煊1907年入京任尚書,等發起「丁未政潮」,反被慶親王奕劻、袁世凱等人彈劾陷害而罷官。之後,他支持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他的一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後隱居上海,於1933年去世。

    參考文獻:

    1.《岑春煊與辛亥革命關係蠡測》張雋

    2.《岑春煊與清末新式教育》譚群玉曹天忠

    3.《岑春煊研究述評》夏泉胡芸

  • 父親得知親家母與女兒不和 讓人送給女兒一盒子 女兒看後就自殺了

    原標題:父親得知親家母與女兒不和 讓人送給女兒一盒子 女兒看後就自殺了

    從古至今,婆媳關係都是一個人們所經常討論的問題。

    無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避免不了婆媳關係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例發生於清朝皇室里的一例與婆媳問題相關的事例。

    這對婆媳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尤其這位婆婆,估計上至80歲耄耋老人,下至10歲的小孩,都是知道的,她便是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夫君咸豐帝是個早產兒,加之後天又有貪圖酒色的惡習,導致他才活了31歲就去世了。

    咸豐帝因為身體不太好,所以子嗣也不多,總共就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別是長子載淳和次子憫郡王,女兒固倫榮安公主。

    兩子一女在歷代的皇室家族來看,都是偏少的,更為不幸的是兩個兒子中的小兒子憫郡王出生當日就死了。

    剩下一子一女,作為獨子的載淳是沒有任何競爭壓力的,咸豐帝就他一個兒子嘛,以後的皇位自然也是他的。

    在咸豐帝去世後載淳繼承了皇位,是為同治帝。

    由於載淳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才6歲的年紀。

    因此他的父皇咸豐帝臨終前,讓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與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共同輔政,咸豐此舉的用意很明顯,那便是讓慈禧和慈安與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相互牽制,不讓任何一方坐大,這樣的局面對於同治帝來講是最有利的。

    可是,咸豐帝顯然低估了慈禧的能力,在咸豐帝身後,慈禧立刻聯絡恭親王奕訢一同發動了政變,肅順等顧命大臣相繼被除掉,這場政變史稱「辛酉政變」。

    此後,慈禧一家獨大,掌握了絕對的實權。

    見同治帝年齡小,她便開始垂簾聽政起來。

    可是,隨著同治帝一天一天長大,慈禧面臨的問題也來了,那就是同治一旦大婚之後,她就得還政於同治帝。

    而且這同治帝和慈禧的關係貌似不是太好,同治小的時候時常看大太監安德海和慈禧走得很近,而當時又一度流傳著這安德海只是半個太監的說法。

    同治帝看到這半個太監的安德海仗著慈禧的寵愛,一度囂張跋扈,心裡是相當的不舒服。

    到後來,終於找了個機會把安德海給除了。

    慈禧知道後,是氣的咬牙切齒,但是也沒辦法,因為同治帝辦安德海是有理有據。

    母子倆誰也看不慣誰,原本同治帝到了14歲就應該大婚的,慈禧太后能拖就盡量拖,後來硬是拖到了同治17歲的時候才給他選皇后。

    在選皇后一事上,兩宮皇太后的意見有些不一致,慈安太后看中的是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太后看中的則是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17歲的同治帝正值青春年少,那是最容易叛逆的時期,只要是慈禧看中的,他就得反著來,既然慈禧看中了富察氏,同治帝就偏選了阿魯特氏。

    皇帝和慈安太后都看中了阿魯特氏,慈禧也只能認了,允許同治帝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但是也必須立富察氏為慧妃。

    這阿魯特氏做了同治帝的皇后之後,與同治帝是夫妻同心,感情那是如膠似漆。

    皇后見同治帝日常與慈禧不和,因此她也時常與慈禧對著來。

    慈禧也不是吃素的,婆媳倆的關係那是搞的相當糟糕,可以說是長期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

    關於這婆媳倆的關係不和這一情況,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慈禧出生的年份1835年是羊年,慈禧是屬羊的,而皇后阿魯特氏出生的年份1854年是虎年,阿魯特氏是屬虎的。

    有一個成語叫做羊入虎口,因此慈禧打心裡底里有些忌憚阿魯特氏,而且阿魯特氏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便是她的外祖父是當年八大顧命大臣之一的端華,這端華昔日就是被慈禧給安了個「專擅跋扈罪」的罪名給賜死的。

    這樣一來,婆媳倆那可是天生的仇人啊,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她們的關係不好也就不奇怪了。

    同治帝也是個短命的主,當了13年皇帝就因病去世了,死時年僅19歲。

    同治帝死後,皇后阿魯特氏的命運就更慘了,同治帝在的時候,慈禧多少還有些顧忌,如今同治帝不在了。

    慈禧更是時常找阿魯特氏的茬,阿魯特氏也是個硬脾氣,經常和慈禧互懟。

    慈禧經常被氣的火冒三丈,終於她喊來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對他說了一番話,大致意思就是你是個聰明人,你也能看出來皇帝死後,皇后顯然是思念皇帝過度,以至於她日常行為有些失常,與其如此,倒不如滿足她的意願,讓她到地下去陪皇帝吧。

    崇綺聽出來了慈禧這話的意思,顯然她們這是婆媳關係不和。

    作為父親,得知親家母與自己的女兒不和,崇綺不敢有絲毫的反駁。

    他深知他要是反駁的話,估計他全家老小都得死於這位親家母之手,他能做的只能是點頭應允。

    崇綺回到家後,咬了咬呀,讓人送給自己的女兒阿魯特氏一盒子。

    阿魯特氏收到後,一看原來是個飯盒,再打開一看,立馬臉色大變,這飯盒居然是空的,很明顯父親的意思是讓她以絕食的方式自己了斷,免得連累了全家老小。

    阿魯特氏想到這裡,長嘆一口氣,隨後她便以絕食的方式自殺了。

  • 陳事美:義和團抵制洋貨有多瘋狂?

    原標題:陳事美:義和團抵制洋貨有多瘋狂?

    老照片:向天津進軍的義和團拳民

    義和團抵制洋貨有多瘋狂?

    文︱陳事美

    抵制洋貨就像抽羊角風,隔斷時間就會犯一次。但追根溯源,抵制洋貨從何時興起的呢?這必定和近代中國的開放有關。自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大門,洋貨開始陸續進入中國。洋務運動時期,中國開放力度加強,洋貨早已十分普及。洋火(火柴)、洋油(煤油)等日用生活品便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本是造福人民群眾生活的好東西,在有些人的眼裡卻成了恥辱。他們通常使用暴力手段剝奪人們使用洋貨的權力,而且他們都披著愛國的外衣,對,他們就是義和團,也可以說是抵制洋貨的鼻祖。

    義和團拳民基本都是山東、直隸的農民,因為家裡鬧災,無法種地,閑暇聚眾滋事。「扶清滅洋」是義和團的核心宗旨,是不是真的「扶清」不清楚,但「滅洋」則是真的。燒教堂、殺洋人,讓很多人洋人聞風喪膽。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是不錯的,至少可以殺殺洋人的威風。但燒殺打砸慣了就剎不住車,他們開始折騰起自己人。

    1900年,義和團開始進入大城市,以京津為最。此時的他們,基本是遇「洋」必毀,和「洋」沾邊就逃不過他們的魔爪。天津首當其衝,作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最開放城市,天津城裡的「洋」東西太多太多。聽說馬路上電線杆是洋方法做的,拔掉!看這個樓房是外國洋造型,燒掉!鐵路是外國人建的,毀掉!

    最倒霉的是老百姓,當時很多人家都點洋油燈照明。這幫農民看不慣,我們鄉下晚上漆黑一片,你們居然燈火通明,竟然還用的是洋人的煤油。搗毀!義和團依仗人多勢眾,根本不由分說,進到人家裡就把洋油燈摔碎,把人家裡的洋油倒掉。一時間,天津市民談義和團色變,談「洋」色變。膽小的市民,紛紛主動摔碎洋油燈,倒掉洋油,將家裡的洋貨全部藏起來或直接毀掉。最瘋狂的時候,義和團拳民可以肆無忌憚到市民家裡搜查,是否藏有洋玩意,不僅洋油,還有洋磁杯,洋葯、洋布等。一些惱怒的市民若是抗議,輕者被痛毆,重者遭斬殺。南市一個家庭的小男孩,僅僅因為穿了一雙洋襪子,全家就被一陣暴打。

    與天津近在咫尺的北京也無法倖免。北京前門一條街,商鋪雲集,甚是繁華,卻成了義和團抵制洋貨的重災區。義和團拳民非常喜歡巡街,看到哪家店鋪招牌有「洋」字,就強迫人家改掉,否則直接砸毀。「洋藥局」要改,改成「土藥局」;「洋貨」改成「土貨」,店主說,「土貨」不好聽啊,那就改成「廣貨」。「洋布店」改成「細布店」。總之,不能見一個「洋」字。

    大柵欄的老德記西藥房非常有名,每天顧客盈門。義和團說你們賣洋葯,要交出銷毀。藥房老闆也不是一般人,說憑啥交給你們銷毀,再者,我這裡本身就是西藥房,不賣洋葯賣啥。義和團一看遇到硬茬了,立即糾集了上百拳民圍攻藥房。雙方對峙時,言語激烈,一度要動手。最後,有拳民說,乾脆燒了丫的。眾拳民應,很快就把火點了起來。義和團還警告圍觀的市民,不許撲救,誰撲救就滅了誰。大火越燒越旺,聞訊趕來的軍警也不敢管。義和團熱情高漲,高呼愛國口號。

    鬧市建築密集,其它商鋪自然也不會倖免。很快,大火順勢蔓延開來,周邊商鋪成了一片火海。有的老闆心疼自己的買賣,慌忙組織撲救,被義和團打折了腿扔進火海。這恐怖一幕嚇壞了其他老闆。很多老闆望著自己辛苦經營的店鋪被付之一炬,欲哭無淚。前門的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周圍街巷都有波及。紫禁城裡的太監、格格們都被煙熏到了。慈禧老佛爺只顧低頭喝茶,那模樣相當鎮定。據事後統計,前門被燒店鋪一千八百餘家,燒毀房屋七千餘間。有人感嘆,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遭此大災,一旦而盡。

    氣焰囂張的義和團又跑到西單等地繼續作惡。西單鐘錶鋪率先被圍攻,又是一把大火,連同周圍商鋪,被燒毀一百多家。其實,義和團們真的抵制洋貨嗎?並不是,他們自己也喜歡。騾馬市一些洋貨店,就遭到了義和團打劫。最恐怖的是,義和團走了一撥又來一撥,前腳禍害完,後邊接著禍害。眾多店鋪老闆不堪其擾。

    天子腳下,光天化日,義和團公然殺人放火,打家劫舍。原因真的是愛國、抵制洋貨嗎?義和團曾受到慈禧的公開表彰與獎賞。慈禧拿出十萬兩白銀,鼓勵義和團的所謂「扶清滅洋」事業。朝中大臣對於義和團勢力的壯大也各懷鬼胎,公開支持資助者更不在少數。這些底層農民忽然一夜之間成為了朝廷青睞的對象,頓時有翻身做主的感覺,昔日受欺負,今日威風八面,自然內心無比膨脹。

    農民無知、愚昧尚可理解,但官府背後的暗中鼓勵、煽動是否應引起人們的警惕與反思呢?

    陳事美

    本名朱光強

    在新聞與歷史中遊走,匠心吐槽一百年

    代表作品《遛狗不見狗》、《妓院與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