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历史

  • 此女不但扛起整個家,還扛起整個國,慈禧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

    原標題:此女不但扛起整個家,還扛起整個國,慈禧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

    周瑩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富商。她不但生意做得很成功,而且政治待遇也非常高,被慈禧收為義女,並賜封「一品誥命夫人」。她做了什麼事,讓慈禧這麼喜歡她呢?

    (周瑩劇照)

    周瑩出生於官宦人家。史書記載她自幼飽讀詩書,精於算術,是個聰慧伶俐的女子。

    周瑩長大後,嫁入吳家。吳家是一個富商之家,商號遍布全國的大戶人家。由於家大業大,吳家五兄弟便分為東院、西院、南院、北院和中院,各院比著做生意。生意做得最興旺的,要數吳家東院當家人吳尉文。

    吳尉文有個兒子叫吳聘,在吳聘年少時,吳尉文就與周瑩的父親立下了婚約。

    事事弄人,隨著周家的長輩去世,周家漸漸凋敝起來,周瑩全蒙兄嫂養大成人。

    本就體弱的吳聘,長大後染上了肺結核。為了沖喜,吳尉文為吳聘和周瑩舉行了婚禮。

    周瑩嫁入吳家後,先是吳尉文病逝。三年後,吳聘也一命嗚呼。眼看偌大的家業沒有了後繼之人,18歲的周瑩決心挑起振興家業的重擔,從此她走上了一條女商人的道路。

    周瑩不光識得字算得帳,在經商方面也有著獨到的天賦。

    (獨撐家業,圖取其意)

    在周瑩剛接手家業時,她手下的工人對她多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人打包了行李,準備隨時跳槽。

    老話說:用熟不用生。周瑩深諳其道,實行「陰俸陽俸」的方式,不光開出的薪水比同行業最低標準高三成,還讓他們入股,到了年終實行分紅。他們的家屬也能優先在吳家做事。種種福利,大大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由於大家同心同德,凝聚力極強,本來家業中落的吳家東院,再次煥發了勃勃生機。

    會管理員工只是成功的一半,周瑩在經商上還頗有一些手段。除了一如既往的生意,她又將多年擱置的淮鹽生意重新做起,並且在全國廣開商號。除此外,她還將業務擴展到蠶絲、棉花、棉布、藥材、茶葉等方面。為了能保證貨源的充足和收購價格的穩定,她與棉農和蠶戶提前簽定合同,預付定金。由於她一直誠信經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女富豪。

    適逢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帶著光緒帝一路西逃到了陝西地界。當時又逢陝西災荒,慈禧這一路舟車勞頓,再加上人員太多,經費明顯不足。

    (慈禧劇照)

    陝西巡撫向當地富商勸捐募銀。但大家覺得清朝要完蛋,因此能躲的躲,實在躲不過的也不肯多出。

    周瑩不一樣,她非常積極地捐了十萬兩銀子。這個數字立刻驚動了慈禧,並馬上詔見了她。

    慈禧見她談吐不凡,又有氣魄,一時頗為喜歡,便收她為義女。

    就這樣,周瑩攀上了皇親國戚。

    《辛丑條約》簽定後,周瑩深知國難當頭,再次向政府捐獻銀兩,慈禧感懷她的義舉,將她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既是慈禧的義女,又是一品誥命夫人,周瑩頂著這兩頂頭銜,再加上她對商業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雖逢亂世,吳家東院的生意依然蒸蒸日上,享譽天下。

    可惜,周瑩為吳家所做的一切並沒能換得一塊吳家祖墳之地,在她死後,由於她沒有子嗣,按吳家家規,沒有資格葬入祖墳。

    (參考資料:《清史稿》)

  • 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材後來為何被塗上紅漆?多年後溥儀才說出原因

    原標題: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材後來為何被塗上紅漆?多年後溥儀才說出原因

    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是,古代中國人講究奉死如奉生,生前富貴,死後也要帶走,尤其是帝王,他們不僅要帶走財富,還要帶走曾經的妻妾仆奴隸,古代殘酷的人殉,就是這種葬俗的罪惡產物。

    後來,人殉制度被廢除,但是,帝王崩後的葬品卻仍然豐奢。比如,慈禧,她的葬品價值就無可言計,只是後來被孫殿英掘墓盜空,最終還落了個曝屍荒野悲慘結局。

    慈禧除了葬品豐奢外,她的棺槨也是上好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木材。主要產於中國四川、湖北西部、雲南、貴州及長江以南省區。木材有香氣,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為建築、高級傢具等優良木材,因而價格十分昂貴。

    慈禧的一副棺木,從選材到製造、上漆等一套工藝下來,耗時數月之久,參與制作的技術工人達數百人,其總花費達到了數十萬兩白銀。那是以匠人之手來打造的藝術之作,但是,但是今天當慈禧的棺材再一次出現在世人的眼前時,卻不是那種細緻的金色,而是粗淺不一的紅色夾雜著金色了。

    其實,慈禧的棺材當初都是描金漆繪的,為什麼這麼快就「掉色」了呢?這仍與孫殿英有關。孫殿英盜墓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直接用炸藥炸開墓門。當慈禧的棺材暴露在眾官兵面前時,他們也是直接將棺蓋掀開甩在一邊,然後開始掠奪慈禧陵墓中的稀世珍寶。據說,為了取出慈禧口裡面含著的夜明珠,孫殿英還把慈禧的嘴巴划了一道口子,同時還將慈禧那條值錢的褲子都給扒了去。

    事情發生後,引起全國關注,更令清朝皇室後裔切齒痛恨,溥儀甚至發誓要親手宰了孫殿英。但憤怒歸憤怒,慈禧陵墓被孫殿英搞得一塌糊塗,總得有個人去收拾才行啊。溥儀等後人和那些滿清遺老,自然就只能站出來收拾殘局了。

    最後,他們給慈禧幫了一道簡單的喪禮,其他什麼陪葬品的,就基本忽略了,但還是有個問題在,這個問題就是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材。

    因為當時盜墓的粗暴,導致這金絲楠木棺材掉漆嚴重,並且有些地方還破了,所以當時就有人建議給慈禧重新做一副。但是,由於形勢所迫,從材料、工匠到時間上,都無法為慈禧再造一副新的金絲楠木棺材,為了將慈禧重新安葬,溥儀等人只好選擇將原棺有破損的地方修補修補,然後用紅漆塗成紅色,才將慈禧草草安葬。

    令慈禧生前很難想到的是,在她死後的短短几十年,大清王朝就滅亡了,以至於在她曝屍荒野後,子孫卻無力再為其提供一口上好的棺材。這實在是一件諷刺和丟人的事情,溥儀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不願意提起給慈禧二次安葬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路)

  • 清末宮中后妃照片曝光,終於知道慈禧為什麼受寵愛了,有一點無可比擬

    原標題:清末宮中后妃照片曝光,終於知道慈禧為什麼受寵愛了,有一點無可比擬

    看完清末宮中的后妃,只有她誕下皇子,這個女子就是慈禧。她為咸豐留下唯一的皇子,這才是她集萬般寵愛與一身的原因,這優勢可謂得天獨厚。眾觀晚清三朝,也就僅此一人而已。

    光緒的皇后隆裕,被袁世凱譽為「女中堯舜」。雖然她在皇帝那失意,卻親手終結了清朝。

    成為端康太妃的瑾妃,她也是光緒帝的的妃子,吃了一輩子醬豬蹄。

    著婚服的珍妃,深得光緒寵愛。可她恃寵而驕,最後發展到賣官鬻爵,讓慈禧都嫉妒,最後沉井了事。

    面色枯槁的婉容,雖然成為末代皇帝的皇后,可也就恣意了幾年,剩下的全是屈辱。

    淑妃文綉本是皇后,可最終讓位給婉容。自己還「刀妃革命」,與皇帝鬧起了離婚。最後溥儀賠錢了事,貶為庶人

  • 來自草原曾輔佐兩代幼主的皇太后、卻不垂簾!比慈禧強多了

    原標題:來自草原曾輔佐兩代幼主的皇太后、卻不垂簾!比慈禧強多了

    一壺奶酒,勸降邊關大將;兩朝孝養,坐鎮萬里江山。她天生麗質,性格堅毅,她喜愛讀書,多有謀略,她協助皇太極穩固了統治地位,她輔助兩代幼主,為江山鞠躬盡瘁……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孝庄太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為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她是一名來自大草原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歷經三朝: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永福宮庄妃、順治帝即位後,尊為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清朝入關後,由於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社會極不安定。為此,孝庄太后一再提倡儉樸。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她的表率行為,既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也有利於穩固順治的統治地位,其節儉家風影響了康熙、雍正兩朝。

    不垂簾的太皇太后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孝庄太皇太后本身迸發出了光芒四射的無窮的人格魅力。 她具有常人身上少見的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她成功地做了皇太后,又成功地做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兩任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她也是不垂簾的太皇太后,因為孝庄太后對大清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非常突出的貢獻,而且擁有十多年的政治經驗。因此康熙登基剛剛兩個月,就有大臣上書請太后垂簾聽政,以保證大清國的盛世長久。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的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后垂簾聽政,被孝莊嚴詞拒絕了。因為她更願意康熙能夠更好的成長起來,獨立處理好國家大事。經過孝庄恰當的教導,康熙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成為一個儼然端坐的的好皇帝。

    勸降洪承疇

    孝庄和皇太極結婚的第二年,後金汗宮連續發生老汗逝世、新汗繼位、大妃殉葬三件驚天大事。可是,努爾哈赤在撒手人寰之前,並沒有明確指出讓誰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眾兒子們都明爭暗鬥起來,其中以代善和皇太極的鬥爭最為激烈,最終,皇太極登上汗位,這一切將她引入政治漩渦。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海蘭珠去世後,皇太極的生活幾乎不再有什麼讓他高興起來的事,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怕就是前線大捷,連續攻下幾座城池。皇太極的征明讓崇禎非常惶恐,於是他派洪承疇全力對付清軍。洪承疇文韜武略,若能收復他,對大清入主中原非常有利。所以,皇太極想進辦法勸降,但他卻已絕食以謝朝廷,皇太極有以美色誘惑,他卻始終不理不睬。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庄妃知道後毛遂自薦,來到關押洪承疇的地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不失時機表達了自己對他視死如歸的仰慕。洪承疇漸無戒心,視之為知己。後來皇太極親自來探望,還從身上解下貂裘披風,為他披上,洪承疇如沐春風。他沒有想到一個手下敗將,還能收到如此待遇,於是叩首投降。庄妃用她的智慧和女性的細密柔和為大清入住中原立下大功。

    她是一個偉大的人,如果沒有她,歷史將會重寫,如果沒有她,清朝的命運也許更加跌宕。如果沒有她,就沒有順治、康熙的順利執政,就沒有康乾盛世。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但她又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同其他人一樣,生老病死,逃不脫疾病的折磨,但卻在一部男性佔優勢的中國歷史中綻放光彩。她如同砥柱立在清朝歷史中,讓我們為她驚濤駭浪的一生嘆息,為她運用智慧和謀略讓大清一步步走向正軌而驚嘆。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 天才如何产生效力

    撰文 | 安德鲁・罗伯茨

    翻译 | 陆大鹏

    上个月的专栏,我写的是人类历史早期的军事领导力,试图解答1981年我参加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一个人如何领导一百人?”本月我打算把故事讲到当今时代。我相信,火药时代(大致从16世纪末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单独时期,在这期间战争和战场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当然了,火药是好几个世纪之前在中国发明的,但直到西欧大陆的争霸战争中运用火枪和大炮,火药的力量才真正在全球层面体现出来。

    火药在大战略层面引发的第一场大变革是急剧降低了城堡和设防城市的重要性。正如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期间奥利弗・克伦威尔清楚地证明的,此时的军队有能力用火药和炮弹来轰击和摧毁城墙,于是巩固的要塞城市很快丧失了在军事行动中的核心地位。

    天才如何产生效力

    在此之前的城市是货真价实的“要塞”,而此后,占据城市的军事意义下降,同时占领军还要养活大量城市人口,所以有时占据城市不是优势,反而是噩梦。战争艺术曾局限于一系列围城和守城战,而如今转移到了开阔的战场。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初几场战役,那时堑壕和机枪又再度消解了军队的机动性。

    第二项变革是在战术方面,当然在战场上表现得最淋漓尽致。在过去,地形的重要性仅仅体现在指挥官不希望自己的士兵爬坡仰攻、被太阳耀花眼,而在火药时代,火枪和大炮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用致命火力横扫战场,所以地形地貌突然间变得非常重要,能够保护士兵避开敌人强大的火力。在这个时期,懂得利用地形来获取战术乃至战略优势的指挥官(最经典的楷模是马尔伯勒公爵、拿破仑・波拿巴和威灵顿公爵)往往能够战胜技艺欠佳的对手,打赢战斗,甚至赢得整个战役。

    所以,中国发明的火药,和历史上的其他伟大发明(如印刷术和互联网)一样,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是一种化合物(硝酸钾),其生产手段令人作呕。成堆的人粪和/或鸟兽粪、草木灰、烂稻草和大量人兽尿液(越酸臭越好)被放在一起,咕噜咕噜地冒泡一年左右。由此产生的氨气会引发化学反应,生成硝酸钾这种非常高效的氧化剂,赋予其爆炸性。

    最好的硝石产于中国和印度,这解释了为什么拿破仑战争时代英国的火药质量比法国高得多。(硝石据说也有医用功效,老兵有时会往汤里撒一点火药,据说能治高血压。例如,拿破仑的高级军医,令人敬慕的拉雷男爵,在1809年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之后用骑兵胸甲当锅,烧汤给伤员喝,汤里就放了火药。)

    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少将读了另一位军事历史学家巴塞尔・利德尔・哈特上尉1926年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传记(书名非常有挑衅性,叫做《比拿破仑更伟大》)之后,在给利德尔・哈特的信中写道:“伟大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说荷马比莎士比亚更伟大,或者莎士比亚胜过歌德,是荒谬的。他们当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他所在时代的伟人。你可以说西庇阿比汉尼拔伟大,这是有道理的。但你不能说西庇阿比亚历山大大帝或者拿破仑或弗里德里希大王伟大。”

    这话当然正确,但我们还是能对同时代的军事家作比较,比如把纳撒尼尔・格林和乔治・华盛顿比较,或者把奈伊元帅和路易―尼古拉・达武比较。最伟大的军事家需要展现出成功的军事领导力的终极品质,也就是伟大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开创性名著《战争论》中反复提到的那种品质:天才。

    我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伟大军事家是生来伟大,还是靠自己努力变得伟大,还是天赐其伟大?答案似乎既是三者皆有,也是一个都不成立。火药时代结束之前的时期,压迫性更强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军事指挥权往往掌握在帝王或贵族手里,但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始终是民主的,能确保有才干的军人在战争时期比和平时期攀升更快,正如革命时期会涌现太平岁月罕见的天才领袖。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便在最墨守成规的社会里:罗伯特・克莱武(绰号“印度的克莱武”)曾是个债台高筑的文员,拿破仑曾是来自科西嘉的外来者,等等。

    打得是否高明和是不是在正义一方作战也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有许多军事家站在野蛮和奴役一面,而不是为文明和自由效力,那是因为最终目标的正义性与军事天才没有关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他的名著《论自由》中写道:“有人说真理拥有一种谬误所没有的内在力量,或者真理必然战胜奴役和压迫。这只不过是一种无聊的感情用事罢了。”同样,24磅大炮或者马提尼-亨利步枪也和正义与否无关。

    伟大的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说,战争的目的是尽力确保金属碎片刺穿人肉。这是对伟大军事家的领导艺术的一个严苛但基本上公正的概括,至少在战前机动完成之后是这样。在一些比较罕见的时候,单是战前机动就足以赢得胜利,比如1805年10月拿破仑几乎一弹未发就占领了奥地利城市乌尔姆。

    天才如何产生效力

    20世纪显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世纪,原因之一是,据估计20世纪死于暴力的人数远远超过之前所有世纪的总和。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到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共有超过1500万中国人死亡。这一点是很多西方人从来没有学到过,或者早已忘记的。

    伟大的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老毛奇”)在19世纪末的军事行动很奇怪地预示了20世纪的战争,因为威廉二世皇帝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希望重演毛奇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的伟大胜利。1861―1865年美国内战后期的武器――堑壕、铁路、带刺铁丝网,尤其是机枪――都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达到巅峰,人类天生的发明精神被用于自我毁灭。(据说毛奇一辈子只笑过两次。第一次是有人告诉他,比利时的伟大要塞列日固若金汤,德军不可能攻破它;第二次是有人告诉他,他的岳母出乎意料地去世了。)

    军事天才的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理区域都产生了军事天才。尽管过去大约五百年里全世界主要的战场是欧洲,很多军事天才出自欧洲以外。如恰卡・祖鲁、山下奉文和武元甲这样的军事家表明,军事才华并没有种族或地理边界。

    20世纪上半叶的最伟大军事家当中,自然有很多人参加了给20世纪造成莫大创伤的两次灾难性全球冲突。海因茨・古德里安、埃里希・冯・曼
    施泰因、埃尔温・隆美尔、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哈索・冯・曼陀菲尔等德军将领的水准让我们觉得,盟军是多么幸运!因为虽然德国国防军将领的水平一般来讲比盟军将领要高,但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在战略上是个笨蛋,尽管他自诩为“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乔治・C.马歇尔、艾伦・布鲁克爵士/将军(后来的艾伦布鲁克勋爵),甚至“三巨头”(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和罗斯福总统)总的来讲不是战场指挥官(与战场指挥官相对的,是远离前线、甚至身在不同国家的参谋长们),但有理由称这几位为伟大军事家,因为他们在德黑兰和雅尔塔筹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大战略。这几位一般不被算作军事领袖,但他们对打赢战争的整体影响力远远超过在阿拉曼作战的伯纳德・蒙哥马利、在斯大林格勒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和库尔斯克战役的科涅夫元帅。

    那么,令史上最伟大军事家们脱颖而出的,究竟是哪些品质?其中一位,斐迪南・福煦元帅于1919年的著作《准则与判断》中写道:“有权指挥从来不意味着有权保持神秘。”伟大军事家的品质不是秘密,而是公开表现出来的,并且在许多个世纪里变化甚微,所以能在本文中对其加以分析。尽管发生了技术变革、火药时代来了又去、机枪出现、制空权变得重要,优秀军事家的品质却令人惊诧地始终如一。海因茨・古德里安会认可以色列领袖约书亚的勇猛大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会仰慕米底人居鲁士令人生畏的强大力量;罗伯特・E.李会赞赏威灵顿公爵的注重细节,或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卓越战术能力。

    R.F.C.富勒的笔友(有时是他的拥护者)巴塞尔・利德尔・哈特在他的1944年著作《对战争的思考》中写道:“思想的积极主动和强有力的个性,或者说坚定的决心,这两种品质对战争指挥的力量特别重要。它们实际上是伟大军事家的标志。”

    思想的积极主动和强有力的个性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瞬间把握局势的能力、激励和鼓舞陌生人的能力、对时机的敏锐掌握、观察力、制造出其不意的能力、搞好公共关系的本领、将战略与战术紧密结合的天赋、推测对手意图的能力、维持主动权的能力,以及如巴顿将军于1944年10月所写,“鼓励自认为已经失败的人,让他相信自己并未失败”的能力。

    天才如何产生效力

    许多最成功的领袖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历史兴趣盎然。他们往往阅读过大量历史和传记,经常汲取历史的教训,有的退休之后还亲自撰写史书。拿破仑皇帝在大西洋中央的弹丸之地圣赫勒拿岛流亡时,撰写了一部高水平的尤利乌斯・恺撒传记。恺撒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都是拿破仑多年的偶像。今年早些时候,我带领一大群中国游客参观了巴黎、土伦和滑铁卢的拿破仑名胜(我很享受这段经历,很乐意再次体验),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如何激励他的民族。

    我们从一个名胜走到另一个,我能够沿途指出拿破仑的天才如何产生效力,尤其是下列品质的重要性:一丝不苟的计划、研究地形地貌、绝佳的时机把握、沉着冷静、注重纪律和训练、理解普通士兵的心理以创建团队精神、发表激励人心的演讲和宣言、控制新闻传播、学习和改进其他人的现代战术思想、对恰当的人提出恰当的问题、深度学习和研究历史、若有必要就冷酷无情、运用个人的魅力、在无法想象的重压之下仍然保持冷静(尤其是似乎即将战败的时候)、好运气、几乎到了强迫症程度的关注细节、严格管理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在战场的关键点运用临时的兵力优势。有了上述这些品质,拿破仑能够领导不仅是一百人,而是数百万人。

    我希望,三十六年前我若是写出这篇文章,能够通过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

  • 那喋喋不休的我

    那喋喋不休的我

    中国红穗花

    我的茉莉花,被蜗牛吃掉了。园艺师傅说,天黑的时候,黏瘩瘩的牛儿们都会出来,你就拿个手电筒照他,一个一个抓起来。

    “烤来吃?”我问。哎,“移民”屏东若问我想念什么――我想念烤得香喷喷、热滋滋的法国蜗牛啦。

    他做出恶心的表情。

    师傅送给我一株开着细碎红花的小树,也顺手帮我种下了。等他走了,我就端了张椅子,坐在小树前,趁着夕阳温慢的光,仔仔细细地端详。

    花形可真别致,一朵花像是美劳课用皱纹纸剪出来的细丝彩带扎成一束,有如红色的穗条。马上查阅,神奇,这花的英文俗名竟然就叫“中国红穗花”。风一吹,细细的花穗就像彩带飞舞,也难怪叫红彩木

    红彩木,也叫红木,是金缕梅科――慢点,枸杞也叫枸,难道他们是亲戚吗?可是枸杞是茄科,不是金缕梅科啊。

    我一手拿着手机读数据,一手摸叶子和茎,一一比对。

    小枝条有锈褐色星状毛。对。

    叶互生,叶片卵形,基部钝形,全缘或细锯齿缘,对。

    花,三至八朵簇生小侧枝端,对。

    苞片条形,长约0.3公分,对……

    你听不懂

    认识一株植物,我像关西摸骨师一样一节一节摸下去。然后开始走神,突然想起什么就对着红彩木笑出声来。你若是在一旁帮我浇水,这时就会说,“傻瓜啊,什么事那么好笑?”

    我可能不会理睬你,因为,没什么学问的你,我想的,你反正听不懂,说起来好麻烦。

    为什么做子女的永远都认定那身为父母的绝对听不懂,因此就懒得跟他们说心里在想的事情?做父母的又是否早就知道,当初做牛做马让儿女受高等教育,最后会换得他们倒过来俯视你说,“哎呀你听不懂”?

    此刻,我在阳台这一头与红穗花相对而坐,噗哧一笑,你坐在阳台那一头,柔弱地垂着头,锁在自己的沉默里。

    你塞着耳机,给你放的是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你听年轻时熟悉的音乐,或许能安定你惶惑不安的心,或许能勾回你断了线的记忆,使你不觉得世界那么荒凉;或许熟悉的音乐是一条温柔得令人疼痛的绳索,勉强能拉住你,让你不致于独自直直坠落黑色的悬崖。

    你静悄悄地坐在那里,我看见你的背影白发。此刻我真正渴望的,是你突然转过头来,认真而专注地看着我,听我跟你喋喋不休,喋喋不休,把这一辈子曾经嫌弃你不懂而不想跟你说的话,一直说、一直说、一直说……

    七天七夜竹

    好,那么就让我告诉你刚刚为什么突然发笑。五百年前有个读书人,叫做王阳明,阳光的阳,明白的明。他从朱熹那儿知道“致知”必须透过“格物”。二十一岁那一年,有一天他看到院子里有竹子,就让朋友先去看,那个朋友盯着竹子看了三天三夜,什么体会也没有,反倒病倒了。于是王阳明搬了条凳子守在竹子前面,盯了七天七夜,也病倒了。

    夜凉霜重,我猜他得了重感冒,流着鼻涕打着喷嚏回房倒下。最戏剧的是,王阳明因为格竹格不出什么深奥的道理,对尊敬的老师朱熹失望,反而开发了新的理论:原来知识不靠外求,大千世界全在一心之内。他因此开创了心学

    其实,朱老师说的是,“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阳明把这个“至理”认知为圣人的道理,而不是外在客观的知识。丁肇中说,“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应该做的不是坐在竹前空想,而是动手,譬如先亲手种竹,观察竹怎么生长;譬如把叶子摘下放到显微镜下面去细看。“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到今天中国学生都倾向于坐着动脑,不喜欢站起来动手,丁说,就是王阳明这种思想的影响。

    喔,丁肇中就是那个得到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在日内瓦他请我在湖边吃饭,很可爱的人。

    你还有兴趣听下去吗?

    我坐在那红彩木前,其实是一心多用的。一面用手在给红彩木做“体检”,认识它的树形、叶形、枝形、花序、花瓣的质地,同时脑子里流过很多、很多的念头。我相信你也是。譬如我们读书时,你每天早上五点钟就摸黑起来帮我们做便当,手上在做便当,你的脑子一定是千头万绪转动――要到哪里标会把学费凑足、老大不爱读书怎么办、台风把屋瓦吹跑了、养猪补贴点家用如何……

    那喋喋不休的我

    有一天王阳明去山中郊游,朋友指着峭壁岩石里长出来的花树挑衅说,你老兄总是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就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知道这多有意思吗?“心”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到今天科学的发展如此进步,人类其实还搞不清楚。哲学家和神经学家吵个不停;神经学家说,什么心,不过就是那一团黏黏糊糊的软肉,叫做脑,里头埋着很多神经,主导人的感情和思维。哲学家说,“那你告诉我,如果把脑神经全部复制了,做出来的,就是‘人’吗?你敢称他‘人’吗?人工智能即使做到百分之百――你敢叫它‘人’吗?”

    你还听吗,美君,我可以继续说给你听吗?

    然后我就想到庄子和一个法国人叫做笛卡儿。庄周梦蝶你是知道的。他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醒来之后问自己说,到底是我这个人在梦里变蝴蝶,还是倒过来,其实我是蝴蝶,梦见我是人,而我现在其实走在真我―蝴蝶―的梦里?庄子在问的当然不是蝴蝶不蝴蝶,而是人的存在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笛卡儿比王阳明晚生一百多年,他想破头的问题是:我怎么证明我存在?折腾多年最后找到答案了:我有念头,就证明我有思维,有思维,就证明我存在。

    然后呢,美君,我在检查红彩木的穗花瓣的时候,回头看了你一下,想看看你的耳机是不是被你扯下来了,然后我的念头就转了方向:如果有念头、有思维,证明我存在,那么反过来问:当我没了念头、没了思维,是否就证明了我的不
    存在?

    可是,没了念头和思维,就是我死了,没有一个死人会跟你宣布“我死了”,这件事逻辑上不可能发生,所以存在可以证明,但是不存在无法证明,对吧,美君?诡辩家可以说,人是永生的,因为他永远不能宣称他的不存在。

    回不去

    我走到你身旁,跪在地板上,摘下你的耳机,塞进我自己耳里,听听看声音是不是正常;“梁祝”已经唱到悲怆的楼台会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在听,是不是真的明白这是“梁祝”,你知不知道你的女儿在你身旁。此刻我有点儿微微的悲从中来,跟你从红彩木说到王阳明说到笛卡儿说到神经学――如果在你有念头、有思维的时光里我就跟你这样喋喋不休,你用你明亮的眼睛看着我,那该多好,可是,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图片:龙应台摄影

  • 我亲见的一次不了了之的疑似骗婚

    去年夏天的事。

    一位兄弟,Z,突然打电话,约我吃饭。是正餐,在城市广场里面那种,不是宵夜。

    我和这位兄弟认识在宵夜摊上。某年4月1日深夜,细雨轻寒,他在宵夜摊上一个人喝啤酒看iPad,我在邻桌一个人喝啤酒,解手时路过他身边,瞄了一眼,说:这位兄弟你赶今天看张国荣的电影是故意的吗?

    于是认识,然后成了朋友。隔段时间会宵夜,酒后,会给我讲近期和某个女孩子的情感纠结。女孩子每次几乎都不一样,但纠结都很实在。

    我想了想,问他,是不是有靠谱女朋友了。

    他说对呀,你怎么知道,我正准备告诉你,请吃饭就是让哥哥你把把关哒。

    三人饭局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始了。

    女孩子长得不错,五官皮肤头发都没什么可挑的,身高总在170以上,身材接近丰满,说话落落大方,眼神自然平和。Z告诉我她是90后。我当时还内心感叹了下,90后都这么成熟了。

    按照一般礼仪流程,我赞赏并且祝福了Z和这位女孩子,我们姑且称她为M吧,并且对成为他们早期的幸福见证人表示荣幸。M表示了感谢并根据Z的介绍恭维了我几句。我回顾了和Z不着调的相识经历以及酒肉朋友的厮混历史,对Z作为一位才情俱备又事业相对美丽、有着良好未来预期的准贵金属王老五进行了客观评估,M对这段历史表示了肯定并简要回顾了她和他的情感,当然,主要是说他对她多么好多么重要。

    本来是一个很正常很妥帖的夜晚。但我那天确实有些疲倦,有些心不在焉,而且那段时间因为要写一本书,短时间连续采访了近百号人,疲倦让我经常从一个得体的宾客身份游离,飘忽到对人琢磨来琢磨去想看透ta内心在想什么的状态。

    确实是忽然之间,像蚊子叮了我一口一样,一种不安的感觉突然冒出来,在我耳边嘤嘤嘤不住地叫。

    我定了定神,终于明白为什么了。对方,M,和我一样,不在应该有的角色里。她太像一个销售了。她说的每句话都让我觉得她希望我接受她给我的信息。但她本来不必说这么多的。

    我那段时间采访的百来号人,全都做过很牛的销售。

    Z去洗手间时,我笑着随口问了一句:你做过销售吗?

    她说:没做过,但她学商业贸易的,有过相关课程。

    哦,我说,尽量显得漫不经心,那么你家里……?

    她迅速回答,她父母在山东省W市工作,不久前感情失和离婚,确切说,是她父亲在外有了公开的小三。然后她父亲调到了北京去――他原来的身份,是W市国家安全局的一个副职。她瞒着母亲出来,准备到A国留学,父亲会给她相关的费用,但在沪准备办理相关手续期间,与Z相爱,不想出去了。

    嗯,我知道为什么Z说没有与她家里直系亲属电话联系过了。

    我又问了一句:你父亲调到北京,是市局还是部委呢?

    就在那刹那,我第一次看到她有点慌乱,她说,这个,我不清楚,都是保密的。

    Z回来,我出去打了个电话,对他们说:今天这么高兴的事儿,咱们干脆第二场吧,B会过来一起见见你女朋友。

    我微笑着对M说,B,是Z和我共同的朋友。他是个警察。

    我亲见的一次不了了之的疑似骗婚

    我在电话里对B已经表明了我的疑惑。第二场酒局,我并不多说。大家不经意间东扯西扯,谈笑风生。

    结束时,我请M和Z先走。我和B深入探讨了这件事。

    我的疑惑主要集中在,第一,她父亲这件事巧合得不像样子,刚好造成对她家人既无法联系也无法确认身份的现状。而且,她父亲不管做什么工作,从山东一个地级市调到北京,无论是市局还是部委,都是很不寻常的。她父亲在外面有小三,这在目前是多么忌讳的事,她却反复强调。第二,在后面这场饭局中,她仍然表现得太过“主动”,比如她的某位老师,她会把他的名字很准确地说出来,并且说他现在还在那里工作,随时可以联系上云云――而她显然没有必要这样事无巨细地讲,除非她想到我们可能要问这些信息。

    第三,我的直觉,非常明确,她有些紧张,在一种战斗状态。

    “我怀疑,她是个骗子”。我说

    B基本同意我的看法,补充了一些值得怀疑的细节,然后说,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戳穿她?怎么戳穿?并且,这毕竟是私人感情范畴,万一,万一错了呢?

    我说,我想想。

    事实上我是这样一个人,就算把自己搞到尴尬也难以接受朋友被欺骗。所以第二天,我给Z电话,坚持去他办公室,聊聊。

    M也在办公室。其实据说每天都在。她把办公室的生活打理得非常周到。Z忙着的时候,我和M在一个较小空间,有一个短暂的对话。

    对我而言,增量信息有三个。

    一,我第一次注意到M脸上的皮肤虽然好,但手骨节粗大,皮肤有些粗糙。

    二,她主动谈起他父亲调到北京去之后的情况,很多细节。在我看来,仍然是没必要的细节,但刚好能弥补昨天她短暂慌乱时未能回答的问题。我“哦”了一声,说,这些事不是保密的吗?

    三,她主动问了我一句,“您的车就停在楼下吗?”这显然又是一个多余的提问,因为我并没提到我开车来,Z也没有车,这附近停车也不难。这种问法,只有一种可能,她想知道我有没有汽车。

    这是我最后一次和她见面。

    让我吃惊的是,Z几乎无法做到和我单独见面,他说M在盯着他。但最终我们俩还是找到借口,在隔壁咖啡店坐下。我直截了当:“虽然你可能不喜欢听,但我要先告诉你,我怀疑她是个职业骗子。如果你能接受,我希望你能把你们相识至今发生了什么都告诉我。”

    Z当然不愿意听。没有人会愿意听。但他最终还是开口了。

    大概是这样:年初,他们在一个行业微信群认识(但她并不是业内人士),感情迅速升温,她要出国,出国前,2月到上海,在陕西南路租了间月租一万的房间。他们之间冷冷热热,中间有几次感情反复,但最终他相信她是就是他要等的人。他飞去某城,给她买了价值数万元的钻戒,作为订婚礼物。不久后,要办一个订婚仪式。然后她出国留学。

    我说了我的疑虑。他不断提出一些试图证明我的疑虑经不起推敲的证据,但显然,他听进去了。

    临走前,我叫他仔细考虑考虑。对我来说,事情做到这里也就很够意思啦。

    我亲见的一次不了了之的疑似骗婚

    Z在几天后给我电话,要谈谈。

    故事里忽然多出了一个人来。

    是某个男人,上海的,不断给他发信息和邮件,说M是个骗子。信息内容很多,很具体,包括那个男人和M的隐私音频。

    Z问我,怎么处理,要不要报警。

    我回答,关键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从Z的转述,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在Z和M蜜里调油的时间里,M为了贴补花销,去做了英语家教,学生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后来,因为一些必然的理由,课就上到了家里,上到了不可描述的地步。然而这个男人自称是个老司机,不仅发现M是个骗子,揭穿了她,没有出学费,还从她那里骗或者敲诈了一笔钱走。

    老司机后来听说了Z的存在,出于义愤或者出于一种逆袭者的炫耀,一定要告知Z所谓事实。但Z显然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后面他对M摊开来问,M说,那就是因为一次和Z的别扭导致的劈腿,虽然不止一次,但没有感情……

    老司机提供了很多信息,包括一些显而易见的疑点。问题是,在Z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明确的证据。

    我有点崩溃。

    在那段时间我和B讨论过可能的办法。最直接的是证明她在家人身份上撒谎了,但很难操作――体制内的朋友都会认为万一是真的就很麻烦了。她本人的名字,是“在校期间”的活动,可以在网上搜到,但是在一个贴吧里。报警,显然没人会受理。我还在网上搜了一下类似的骗婚案例,从我个人看来,相似度是很高的。

    Z在某日成功摆脱了自己的内心阴影和M,和老司机见了一面。老司机进一步提供的信息很有杀伤力――主要是情感上的。Z似乎第一次觉得M不可信。

    这给了我机会。Z这次还说,原本最近准备办一个订婚仪式,除了男方父母,还有女方的一位姑姑、叔父和奶奶――奶奶据称80多岁了,女方父母因为“可以解释”的原因将双双缺席。他们将开车从山东W市老家赶到上海参加订婚仪式。

    我看着Z:你听说过女方父母可以在场而不在场的订婚仪式吗?他们从山东开十几二十个小时的车来,不坐火车,不怕80多岁的老人在车里出事吗?

    我告诉Z,很有可能,她的这三个甚至更多“家属”,正在上海某个房子里,也许就在你们租住的那间月租一万多的房子隔壁,随时可以赶到你们身边呢。

    用了三个小时,我才算说服Z,把他在M房子里的物品取走。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手机一直在响,他也始终没有接。

    那间房子在陕西南路一个老小区,二三十平米,月租一万显然是有些离谱了,但很雅致,小资气息浓郁。Z的东西不多,几个包就可以带走。我帮他把这些物品都送到他家里才作罢。

    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我亲见的一次不了了之的疑似骗婚

    我有一个星期没有他们的消息。打电话给Z,也不接。

    终于打通了,电话里,他压低声音,有些惶急,像在做贼。

    原来M还在他身边。

    那晚,她打不通他电话,一直站着守在他家小区门口,直到后半夜――我们回他家的时候走的另一个小区门,才避免直接撞见。

    但终究躲不过去,似乎也说不明白。结果就是M不仅和Z恢复了关系,还住到了他家里。

    我沉默良久,说,这件事,你准备怎么办?

    他哑着嗓子,回答得很艰难:“我还是喜欢她,没办法怀疑她。”迟疑了一下,又说:“万一你错了呢?万一她改好了呢?”

    无奈、无语和无趣一时纷至沓来。难免恼羞成怒。给他发了条微信,大意是,假如我错了,将来他们结婚时我愿意当面加倍赔罪,怎么罚都行,否则,在他们分手之前,我们就不必联系了。

    再接到Z的电话,已经是深冬。

    Z说,过去的伤疤总不能无视,最终她去了A国,留学。打来过电话问好。其间除了那枚钻戒,以及一些不大的花销,经济上,并无新增的大的损耗。她的那些亲属,也未再出现。

    我问他,来电话时,看清楚是哪里的区号吗?

    Z摇头不语,注视啤酒里的泡沫坍塌,分分明明在告诉我:“我还是没办法相信她是个骗子”。

    我当然一直相信,她是个有团队有预谋有针对性的婚恋骗子,她已经称得上演技纯熟业务精湛却在两线甚至多线出击时被老雁啄了眼。不过,就在那一刻,我信心动摇,内心反问了自己:“要是我错了呢?要是她动了真情能改好呢?”因为这种动摇,我甚至生出某种遗憾,以及对Z莫须有的歉疚之情。

    (文内涉及的个人信息均已做了一定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 飓风来了,救出你家猫猫狗狗的可能是你的邻居

    一年一度的八月下旬,是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湾热带海洋生成飓风的高发季。因为地形平坦,美国南方诸州,从佛罗里达到德克萨斯,对飓风来袭无一幸免, 狂风暴雨大水灾会砸到哪里, 破坏性有多大,全凭运气。今年运气很差,“哈维”之后紧跟着“艾尔玛”, 登陆前都是五级极品的巨无霸灾害,还成双入对地来。

    飓风来了,救出你家猫猫狗狗的可能是你的邻居当地时间2017年9月10日,美国劳德戴尔,被飓风“撕裂”的美国国旗

    休斯顿被飓风“哈维”袭击以后,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美国联邦政府的救灾部门FEMA再次不见踪影。联邦的救灾力量从来都比现实落后好几步,2004年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被淹,FEMA迟迟不来,到来之后它的救灾设备和训练又是牛头不对马嘴。比如,FEMA的通讯设备可以轻易联系通讯卫星,却不能用来协调大水中赶来的各路消防队和救灾义工,联络救援队伍的利器是“低科技”的报话机。

    FEMA, 全称“联邦紧急事件处理局”, 是一个跨多个部门的综合军事防御机构,“抗洪救灾”并不在它的职责之类。它自从冷战成立开始,原本是为对付核打击后的战后美国瘫痪状态, 它的任务包括核打击以后对国家领导人的保护,全国各地在电力和电讯瘫痪情况下的通讯联系(比如电子邮件“伊妹儿”,最早是FEMA的工程师发明的,这是网络发明史上美国军事部门的贡献之一),包括地下防御工事和隧道的建筑和保养, 城镇居民的疏散和避难场地。

    FEMA的职能在过去几十年中几经变化,冷战结束后,它应付“核打击”的职能被淡化,但是不改的是它神秘的军方背景和军事技术。2001年“911”恐袭后,FEMA的反恐职能独立出去,成立“国土安全局”。FEMA的军事性质,不要说中文读者,就是美国国内的大部分民众都不清楚,普通人都误以为它是美国的“抗洪救灾指挥部”。是以《连线》杂志近日刊登长文追述FEMA的历史,澄清美国读者的疑惑, 解释为什么FEMA这样一个高科技巨兽,在水灾面前却束手无策,让它去救被大水困在房顶上的平民百姓,等于用原子弹打野鸭子那样不得要领,既做不好,也不及时,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后引发堤坝决堤,水灾后引咎辞职第一个就是FEMA的局长。

    那么美国的抗洪救灾到底靠谁呢? 除了当地的市政府、警察、红十字会、911呼救系统、“国家飓风办”,这些官方的救灾组织都指望不上的时候――基本都指望不上,想想小布什总统在获悉新奥尔良大坝决堤后脱口而出的话吧:“只要不是恐怖分子炸的就行。”美国老百姓的心瓦凉瓦凉的, 2005年的新奥尔良水灾是美国国内当代历史的丑陋丰碑,没有之一。美国南方州底层的穷,孤立无助,老百姓互助的热心,在水灾后的十几次国会听证会上暴露无疑。 唯一靠谱的, 真正冲进水深火热中的救灾有生力量,是民间组织。 杰出代表就是“卡津海军”(Cajun Navy)这种民间船队, 当时自愿救灾的民间小船四百多艘,在新奥尔良地区救出的人超过万人。

    近日休斯顿遭遇哈维飓风,“卡津海军”已经有七千多人的队伍,他们在第一时间进入休斯顿救人时,同时组织招募了德克萨斯州本地的居民队伍,叫“德州海军”。“卡津海军”除了人数增加,还增加了新媒体帮手,一个叫Zello的手机应用APP,它的功能类似于报话机,跟其他的语音通信APP比,它对流量需求低, 在网络信号覆盖不好的地区甚至2G信号区,都可以使用。休斯顿飓风后,Zello 的美国用户增加了六倍, 使用量是平时的二十倍。

    飓风来了,救出你家猫猫狗狗的可能是你的邻居“卡津海军”

    卡津海军诞生之州,路易斯安那,这种草根互助救援的传统可以上溯好多代人。多水域的地理使很多居民有船,联邦救灾的不得力也使当地人不得不自助,而气候变暖使多雨多水灾频繁,成为南方的气候新常态, 最近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发生在2016年。2016年的水灾被媒体报道得并不多,因为当时全美的注意力都在总统竞选上。在哈维飓风后,《纽约客》采访那里一家被水灾冲塌房屋的居民,像大多数底层普通人,他们并没有洪水保险,房屋被水淹了之后根本无钱修理, 联邦“抗洪部”灾后安置他们的办法,也是唯一的贡献,是给他们送来一个白色的活动房屋,放在他们的门前院子里,他们至今都住在这“白房”里。哪天政府要收回活动房屋了,他们无家可归怎么办?不知道。而把他们从水里救出来的,正是当地的“卡津船队”。

    天灾面前凸显的是社会阶层的差异,最没有抵御能力的永远是穷人和老人, 这个规律在全世界都通用,美国也不例外:比如2005年新奥尔良大水灾,无法撤离的人群有两类,一是没有车无法撤离的穷人,二是没有行动能力的老人。接受新奥尔良大水的教训后,2006年,一个旨在指挥全民撤离计划的民间自愿者组织诞生,Evacuteer, 这个组织受到美国政府部门的认可,从新奥尔良入手,改善大规模人群撤离。

    所谓改善,就是在需要撤离的时候,社会各阶层的人口“一个都不拉下”:无家可归者,病榻上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有多只宠物的人……对于没有车的人,他们调动校车,城市巴士;灾难避难所建立宠物区,让汪和喵安心入住。对这个组织的效率真正的考验是前几天迈阿密的百万人大撤离。

    飓风来了,救出你家猫猫狗狗的可能是你的邻居哈维飓风中,居民搭乘校车撤离

    大规模人群撤离,现在是城市规划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艾尔玛登陆的路径跟踪,最新更新是它在坦帕湾而非迈阿密登陆。这么一来,千辛万苦早早从家里撤离出来的迈阿密市民很生气, 白跑路了,对采访的记者说:“气象预报是干什么吃!” 好像很失望。但事先没有得到撤离警告的坦帕湾的居民却苦了,在等待中心惊胆战。与自然对赌,人怎么都是输。

  •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

    秋天,又到了学校开学季,清早又能听到上学的孩子踢踢踏踏经过,学校的喇叭又开始传出口令声和高亢的进行曲。恰好这几天读一本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作者许燕吉,民国小说家许地山的女儿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1930年代,许燕吉与父亲许地山、母亲和哥哥在香港

    书中写到了抗战期间的读书生活,联想起我记忆中各种上学的场景,很有趣。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1954年,许燕吉(前排右一)与部分同学的大学毕业照

    1943年的贵州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当时这里一所普通中学的日常生活在这本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可以再现兵荒马乱的战时,中国少年的学生生活:

    敌后普通中学的生活:

    住:学校在贵州城外,没有院墙,宿舍和教室就散开在山坡和河边上。

    我按书中的提示找到了现在贵阳市的水口镇,果然在城东出现了相同的地名和一间学校“水口镇小学”,不知道这所小学和当年的贵阳十四中学有没有关系。

    1940年代,贵州的这所中学有女生上百人,都住在一间大房子里,狭小的空间摆满双层床,两个女生睡一张床,谁和谁睡一起,要抽签决定。

    宿舍只有一扇门,但据说空气还可以,因为墙上的泥巴都脱落了,露出竹笆,使这间大宿舍四面透风。到了寒冷的季节,女生可以享受的特殊照顾是去学校伙房讨要一勺热水,洗洗涮涮用。

    时隔50多年的1999年,我曾经在重庆巫山县河梁中学见到过184个女学生住在面积154平方米的一间大宿舍里,那是个春天的晴朗下午,大宿舍里的光线还好,空气流通也不错,站在门口的老师们正议论说这间宿舍能申请“人居密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几天后,又在巫山的大昌古镇见到当地著名的“男生8号”,当地学校租了半间铁匠铺做男生宿舍,面积120平方米,住男生127人。

    铁匠铺里潮湿阴暗,不过,床铺上的铺盖都叠着整整齐齐,书籍杂物,甚至每人一只咸菜坛子都有秩序,一一摆在床下。

    同样是一张床睡两个人,一个人的头对着另一个人的脚。老师们说学生都愿意这样睡,一个学生带铺的,另一个学生带盖的,最节俭的组合,帮家长省钱了。

    小床很窄,只有80公分宽,我问:夜里有人会掉下来?

    他们说:经常有。也没什么,爬上去再睡。

    127个男生,只有唯一的一只水龙头,在外墙下侧,离地面大约20厘米高的地方。必须使劲躬下身子,嘴才可能接到水,127人喝水洗漱都用这一只水龙头。当时的大昌古城还没被水淹,它是一座有1700年历史的古城,听说后来整体搬迁了。

    吃饭:当初,贵州十四中的所有学生都在一个大房间里吃饭,只有桌子,没有椅子。

    平时,学生的饭碗都挂在墙壁上。吃饭时,八人一桌,第一声喊“立正”,由值班的队长向教官敬礼,随后第二声“开动”,哨声响起,就没一个人讲话了,开始“忙不迭地往嘴里进食”。12分钟后又吹哨一次,到第15分钟是第三次吹哨,所有学生都就必须离席。

    菜谱是不变换的,早餐粗米饭一碗,煮黄豆。中午和晚上都是粗米饭加煮地瓜片。正是长大的年纪,又加上物资匮乏,盛饭的大桶总是被刮得干干净净,跟新洗过一样。

    每月月底会有一次红烧肉,男生们钻研出了搜索肉块的窍门,要削尖筷子往锅底扎找。

    读到这里,想起我读大学的1978年春天,当时的七七级刚进校,十年的荒废,学校好像一下调配不到很多房子,我们的食堂在就在宿舍楼的地下室,同样是只有餐桌没有座椅,菜谱也是基本不变的。

    打饭要排一条长龙,在接近分饭菜的大铁桶时,要尽快递出搪瓷盆,食堂师傅手拿定量的扣勺,一勺饭一勺菜,扣勺磕在饭盆边沿,饭盆会突然加重下沉,赶紧端稳离开,让位给下一个,那一连串动作,总让我想到监狱食堂。每星期五中午的肉包子是最激动人心的了。

    军训:军训在战时应该是很重要的课,书中说,起床号就是学生们的集合号,被子要叠得方正,然后整队,唱歌,升旗,做操,听训话。

    现在听说小学也有军训,而我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遇到军训,不像现在有非常辛苦的军姿队列演练,结束时有实弹射击,每人一根枪十颗子弹,我把它们都让给一个男生,他替我打掉了那十枪。

    校服:当年贵州十四中学生统一的学生装是黄色的,叫童军服。抗日期间,一切从简,衣服上没有额外的肩章等配饰,但要求颜色一致。许燕吉找到洗染店,却没有黄颜料,最后是自己用黄泥沤黄了衣服,冒充校服。

    班级:所有班级以老师的名字命名,她们的老师叫梁启圣,男的,体育老师,所以,这个班就叫“启圣级”。

    以老师名字命名班级,不错的想法。而“文革”中的1969年,我跳过了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直接进入中国北方的中学,当时时兴军事化,模仿军人的建制叫连和排,一年级三班,就是一连三排

    教育理念:当年的学生入学报到,每人领到一把小锄头和一把蚕豆种子,分到一小块梯田,希望由此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贵州十四中校歌第一句就是:“神圣劳动,小工人爱做工”,最后一句是“为什么读书,为祈助劳动”。

    我记忆里没有校歌,回忆读书年代的声音,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是几个俄语单词:缴枪不杀。同志。打倒。

    1969年春天上了中学,上午有语文数学课,经常齐声背诵“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下午挖地道,背诵“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我们的地道口就在教室一角,防空演习时候钻下去过,身边一条一条的暖气管道。

    撤退:那一年的11月,战事趋紧,贵州的学校北迁,学生可以选择随学校步行转移,虽然大家都不知道要转移到什么地方去。紧急集合号响起,在大操场上宣布第二天出发,编队,安排事务,第二天早上,前面有旗帜,后面有装行李的马车,撤退的队伍出发了,而回忆录的作者没有随学校走,她和家人去了重庆。

    抗战后方的名校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重庆南开中学学生民乐团

    作者离开被她称作“简装”学校的贵州十四中,随家人迁到重庆,费了些周折才进入私立南开中学,和前面的平民学校比,后者太不一样了,现在上网还能看到这所学校当年的老照片和有点传奇的故事。

    战事刚起的1936年,最初招生的重庆南开中学只有200多人,第二年,在校学生增加到1500多,之后每年都在增长,高峰时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达到10:1。

    这所学校在结社,剧团,讲座等自由开放办学上都有创举

    战时的基础教育好像比和平时期更被重视,更看重人才,更期待着未来。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重庆南开中学运动会入场式

    校舍:重庆南开学校有校门。有正规的大运动场,带两侧水泥看台。图书馆是三层楼房。礼堂有大的舞台,其中的座椅有台板。女生宿舍有独立的院子,男生不能进去。

    教室墙上设有格子壁橱,橱柜带门,格子里放私人的书本,每人一格。即使是战时,想进入好学校依旧很难,许燕吉去报到已经迟了,学生早已招满,教室里挤得满满的,也没有空着的壁橱格子了。

    教室的书桌被有些同学用蜡涂得锃亮,桌斗里的书垛得整整齐齐。

    吃饭:饭厅用间隔分开了高中生和初中生和女老师,入座前,一荤三素四个菜都摆好,八副碗筷也早在桌上,围着餐桌有八张椅子,可以坐着吃饭,可以加饭,每天都能吃到肉,饭后不用自己洗碗。

    这有点像我大学三年纪以后的食堂,进入1980年,我们的地下食堂有了改观,能点餐了,每天的午餐晚餐都可以买到带肉的菜了。不过,我上大学四年,食堂始终没有餐椅,经常打了饭就回宿舍。一直自备碗筷,自己洗碗。可能大家都还不习惯在外面用餐,从来没见过有老师在学生食堂吃饭。

    住:重庆南开中学的宿舍是平房,有花格子窗,室内六张床,床下有木箱,被子要用白单子罩起来,被子要求有楞有角,像豆腐干。老师要查房,叫做“考美”,最好的宿舍会被评为“红美”,下一级是“蓝美”,再下是“白美”,最后是黑色的“劣”。

    日常行为标准:早上的起床号后要抓紧时间,铺床,洗漱,去厕所,15分钟后操场集合,隔一会儿,早自习铃声响起。

    每个楼门内都立着一面大镜子,刻有24个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镜子两侧还有对联“气象毋傲,毋暴,毋怠”,“颜色宜和,宜精,宜庄”。

    现在,很多学校迎面有立镜。我读小学是在长春市天津路小学,一所上世纪30年代初由日本人创立的学校,进门就是高大宽边的镜子,不记得有没有字了。

    总在高镜子里看见紧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后面空荡荡就麻烦了,一定是迟到了。

    欢庆胜利:就是在重庆南开中学,作者迎来1945年的暑假,一个非常普通的下午,先听见鞭炮声和喊叫声,以为是有人结婚或铺子开张,忽然听说日本投降了,听说街上有“号外”了,听说人们都上街了。

    各种庆祝胜利大游行,喊口号,唱歌,欢呼,男生跳起土风舞,随后开了庆祝会。

    秋季开学,老师问大家的家乡在哪儿,大家都在准备回家,纪念册合影盛行,有钱可以订银质的纪念戒指,有英文的南开的缩写“NK”,而许燕吉一家也筹划着顺长江东下的行程。

    我参加过的庆祝活动不计其数,从小学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游行,到外国友人来访,比如朝鲜领导人崔庸健来访的夹道欢迎队伍,到最新指示发布后第一时间上街游行。

    用红色皱纹纸抽粘成长花束,已经成了对绝对颜色的顽固记忆。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南开中学学生抬花灯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行

    时间无情和细节顽固

    本来这些琐细的东西都被时间吞没掉,跟没发生过一样,但是,人们的记忆一直顽强地要重新提起,不准它销声匿迹,历史会暗自保留它自己的勾连和呼应的方式,就用这些看来零星琐碎的细节。而求学的经历,必然只是跟随我们的一小段生活,但它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常常被忽略。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南开中学的毕业生名录

    我很想知道,那个年代曾经就读贵州十四中和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后来分别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学校对他们个人影响有多深。

    应该有一份详细的调查留给后人,关于他们离校10年后,30年后,50年的人生记录,就像许燕吉的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不同时代的开学礼
  • 为《声之形》站队表态的人,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在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谈中,马东曾提及一个现象: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发声的渠道被打开和扩大,过往沉默的大多数现在变成了喧嚣的大多数。正是这喧嚣的大多数所发出的声音,声音中所包含的选择偏好,让许知远感到焦虑。是否应该为此感到焦虑,不妨暂且搁置,顺着马东的观察往下,放大,你会发现这喧嚣的大多数的发声行为,有着某些固定模式。其中一种可大致概括为:在人声鼎沸的公共事件讨论中,迅速选择 “光明”“正义”“政治正确”的一方站队并表态,甚至衍生出一套在模糊繁琐的事件细节中迅速建构黑白对立的能力/操作手法。在我看来,这就算不是“民智未开”,至少也是“遗毒未清”。

    不幸的是,新近上映的日影佳作《声之形》,就在大小媒体上遭遇了颇为汹涌的黑白对立兼政治正确式抨击。虽说炮火猛烈,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种代入:1. 怎么能够为校园霸R行为给出如此美化的和解方式呢?!2. 怎么能够让本就因听力障碍而处于弱势的女主行为如此斯德哥尔摩?

    为《声之形》站队表态的人,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如果你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听力障碍,社交恐惧,斯德哥尔摩等等耳熟能详的病症;我只想说:恭喜,你多半也是社交网络人格综合症患者之一。

    理由很简单,目前读到的那些义愤填膺的文字,一律未能回答:声音是否是有形状的;如果有,声音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所有的抨击讨论都堆积在“声”上面,“形”被彻底地忽略掉了。试问,如果“形”如此不重要,为何原作者和导演都选择要如此命名呢?整部电影看完,只看到了病症,只看到了那些足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光发热的话题,却看不清看不到作品试图勾勒的声音的形状;这大概也只能被解释为一种眼疾。

    来,让我们顺一顺同样遭受了抨击的剧情和动机(此处请自行脑补黄执中老师的 “声之形”)。

    很多人在电影初始便已经将男主的行为定性为校园霸R,直至影片结束。但如果足够细心,在影片末尾,桥上告白中,男女主角的对话里都隐约提到了当时对彼此的懵懂好感。正是这种异性间的懵懂好感,在所谓的童年时期,是有可能表现为一种故意的针对的。当然,我并没有证据(也没有必要)去证明那一定不是霸R,而只是顺便强调这么一种可能性。真正的重点在于: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女主,无论是否遭遇霸R,却一定会因此遭遇孤立――――这种孤立,往往是来自同性的(影片中的呈现亦如是。并且,以个人经验来说,日剧日影日漫中所呈现的同性间霸R要远多于异性)。

    更应留意的是:在日本这样一个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尚的社会,女主自身难道不会(被规训到)觉得自己一直在给家人给同学添麻烦?难道不会因为想要避免麻烦,而放弃上学,放弃人际往来?难道不会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性的认同么?因此,对于患有听障的女主来说,她所需要面对的真正危机乃是在于被孤立后的自我封闭乃至自我否定。而作为情节层面的呼应,我们亦在影片中看到,女主在鼓足勇气想用对话本与同学交流失败后,彻底地退回了自己的世界;看到女主在认定是自己破坏了男主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新朋友圈之后选择自杀;看到原来女主的妹妹和奶奶一直都有担心女主的自杀倾向。

    为什么还要设置霸R这样的极端化情节呢?一言以蔽之:剧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男主背负恶名;同样遭遇好友,同学的孤立乃至欺凌,让他以一个健全人的身体去体会一个听障人士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区隔,而最终走向自我封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对女主的“被孤独”感同身受;如果少了这层铺垫,后面两人的和解才真是天外飞仙,莫名其妙。

    理清剧情和动机后,不难发现,整部电影真正想要讲述和呈现的恰恰是一段两人互为救赎的故事。年少时偶然事件种下的因,化作日后多年困住彼此的恶果。若不是电影开篇的那一支花火炸响,若没有后来种种的机缘涟漪,等待两人恐怕只能是各自无尽的沉沦。导演试图去探讨的,恐怕也正是在于:一种两人间的相互救赎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试想,如果导演只想呈现一种单向的救赎的话,那么剧情走向就应该是男主通过怎样积极主动的行为,最终融化打开了女主的内心,并收获爱情――这才是真正的斯德哥尔摩或霸道总裁路线――显然,剧中因背负恶名而自闭的男主是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而影片的落点如果不是救赎而仅仅是爱情;那么请相信我,桥上的告白里面,你一定会听到dai-suki(大月亮)的发音。

    为《声之形》站队表态的人,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好,剧作课就此打住。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有不少评论亦将《声之形》拿来与年初上映的《你的名字》来对比,并认为无论剧情还是画面,前者比后者大概差了不少。其实,《声之形》和《你的名字》不是同一类动画电影。非要简单区分的话,《声之形》是更偏宅男向的,《你的名字》则是偏CG向的。

    所谓宅男向,更准确的说法是指那种心思纤细敏感的宅男,他们愿意将自己宅的时光用来捕捉动漫人物一点一滴的心灵涟漪;而CG向的宅男们则更愿意在CG所构建的完美视觉世界里沦陷。这一点,从故事情节与画风上也能看出:《声之形》画风粗糙,甚至敢在 “群演”脸上贴上无数的x布条,但同时却对人物的脸部表情,手部动作有着极其细微的捕捉;《你的名字》则将每一祯画面都做到美轮美奂,情节上极尽千年一遇,一错千年的奇幻之风。《你的名字》会引领观者根据画面情节去感知,去想象并进入奇境之旅;而《声之形》则需要观者在感知之后,去揣摩,去捕捉人物内心的幽微,进而抵达“同情”(感同身受)――如果没有那些纤细到近乎于脆弱的一举一动加上近乎神迹的愿力加持,二人间的相互救赎亦是无法抵达的。恰恰是由于《声之形》通过情节铺设和画面剪辑精准地实现了对少男少女成长时心灵悸动毫发毕现的细腻刻写,而使得它应当被解读为真正意义上的(残酷)青春片。

    为《声之形》站队表态的人,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回到方法论层面,一个惊人的巧合在于:同为近期上映的《敦刻尔克》和《声之形》其实都可看作是对当下媒体语言中标签化,站队化倾向的当头棒喝。

    就《声之形》而言,片中个体人物的遭遇与变化已足以构建出一个群体心理动力学的案例;而在《敦刻尔克》中,诺兰所实现的是可称为对微观历史的视觉书写――无独有偶,微观历史(Micro-history)一词首次出现就是被美国历史
    学家用于撰写1863年的盖蒂斯堡之战(Battle of Gettysburg)。如果对历史学(Historiography)稍有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视觉史学(Historiophoty)并不指向真实,也不指向还原;而是如克拉考尔所言那般指向模拟/模仿(Imitation)。也即,尽管诺兰在拍摄中做了许多布景和服饰上的还原,可是作为电影的《敦刻尔克》只能告诉我们:当时的战争可能/可以是什么样的。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想象和体验的切口。因此,它无法去宽恕,去治愈真正历经历史的人,更加无法赦免自身(作为历史的一种)。已发生的永远已发生,能否被看见或听到并不足以改变其一丝一毫。

    最后,一定会有人追问:声音的形状到底是怎样?我答:声音的形状是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一束摇弋不定的微光。

    你,信么?

    (本文原标题:《如果听不出声音的形状,大概也看不懂蒙德里安》)